濮鼎查率领着英国兵攻打定海的时候,裕谦气定神闲地驻守在镇海。他认为镇守定海的定海镇总兵葛云飞、寿春镇总兵王锡朋、处州镇总兵郑国鸿三人合力对付洋鬼子应该完全不在话下。
关于英国人第二次攻占定海说法很多。有种说法是三位总兵带领大清5000将士,以血肉之躯对抗20000到30000武装到牙齿的洋鬼子,同仇敌忾,坚持六昼夜,最后寡不敌众,三位总兵全部为国捐躯,终于导致失败。但是有人对这种充满诗意的说法提出来质疑,说当时攻打定海的英国鬼子陆军和海军加起来不会超过5000人,至于所谓的激战六昼夜更是之虚乌有的事情。实际上洋鬼子攻打定海满打满算统共才用了一天的时间,以往的学院派历史耆宿们所谓六昼夜的时候是从看见英国佬的第一艘战舰第一眼就开始计算的,其实在这六天的时间里,英国前五天的时间并没有进攻,而是细致侦察定海守军的防御体系以确定主攻方向,然后精心制定作战计划,布置战前部署,算不上正式的进攻。倒是大清将士被搞的头晕眼花,高度紧张,懂不懂就开枪放炮,等英国佬真正进攻时,已经是疲惫不堪了。英国人还是他们那套屡试不爽的作战方案:战舰火炮密集轰击正面,陆军绕过防线侧翼抄袭,并最终获得成功。有个细节需要说一句,从林则徐开始,一直到裕谦,大清从上到下都认为英国佬陆战能力不行,但是在这次定海之战中,英国佬正是通过陆地作战先后杀死了王锡朋、郑国鸿、葛云飞三位总兵。但是不管怎么说,此次定海之战,多数大清将士表现的可歌可泣。
定海失守,英国佬紧接下来的目标就是一水之隔的镇海,硬骨头裕谦正等着他们。
镇海这地方很特殊,镇海一带遍布淤泥浅滩,裕谦认为这是抵抗英国鬼子的天然屏障,英国佬的巨大的战舰不怕滔天巨浪,但是在礁石浅滩跟前就完蛋,派不上用场了,所以攻打镇海,英国佬只能依靠小船,这样英国佬的船坚炮利的优势就荡然无存,完全不足畏惧了。
当然除了淤泥浅滩这样的天然屏障外,裕谦这人听人劝吃饱饭,又在镇江周边的防御工事进行了加强。
除了注重战争中的这些器物因素以外,裕谦格外重视将士们的气势。中国读书人有这个臭毛病,喜欢谈些形而上的大道理,强调人心重于技艺,骨子里都把洋鬼子的坚船利炮当成奇技淫巧。大清王朝这方面虽说不行,但是完全可以靠将士的士气来弥补,所以在镇海保卫战打响之前,裕谦就带领着一群文武官员,在神灵跟前搞战争动员,颇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凉感,以此巩固将士的士气。
英国佬占领完定海以后,又不紧不慢地休整了一周,集结完毕,又凶神恶煞般的杀到了镇海。
英国佬还是细致侦察防御系统,精心制定作战计划,然后海军和陆军熟练配合,完全不按照裕谦事先预料的套路出牌。
那些固若金汤的防御体系在这群英国兵的冲击下如同破篱笆烂栅栏一样不中用。
豪情万丈的裕谦站在镇海县城的东城墙上眼瞅着训练有素的英国兵撕开一道一道的防线,然后心情迅速沉入谷底。不知道这会裕谦如何评价那些屡次被他上书弹劾的伊里布和琦善等人主张跟英国佬谈判的主和派,反正他心里比谁都清楚:镇海是守不住了!既然镇海守不住,他也别无选择了。裕谦朝着西北朝廷方向下跪磕头,算是给器重自己的道光皇帝赔礼道歉。辜负君恩,唯有自杀谢罪了,然后一脑袋扎进了身边的沉泮池。裕谦跳进去以后,身边的亲兵家丁赶紧把摔的半死的裕大人给捞上来,然后护送着一路小跑跑出了镇海城。后来经过短暂救治,但是摔伤严重,很快就一命呜呼了。
裕谦这种精神应该值得表扬,这种耻辱之心还真是时下的官员们所欠缺的,道光皇帝听说这事以后也是感慨万千,赦免了裕谦一切生前处分不说,还赠他太子太保,按照尚书例赐恤,还承诺等战争结束后在镇海给他建立专祠,表彰他的精神。但再说句难听点的,当司令官的在败局中轻率地放弃统帅权不计后果地自杀了,群龙无首,这当兵的自然就散乱成一群无头苍蝇,乌合之众。这跟临阵脱逃实在没有什么差别。镇海城的守军看见主帅被人背着逃跑了,自然都无心恋战,也跟在后面稀里哗啦地逃跑了。这反倒把忙活着攻城的英国佬给搞迷糊了,一群已经占领镇海附近金鸡山的英国佬居高临下,看见一副非常奇特的景象:英国鬼子兵从东门攻入城内,未遇到任何抵抗,因为所有的清军已经逃到西城门外了。
英国佬占领镇海县城,再一次没有遇到任何抵抗!
裕谦自杀而死,临死前还拉了一个垫背的。有人给道光皇帝打小报告,说这次镇海失守和裕谦自杀跟临阵脱逃的浙江提督余步云有关。说余步云镇守的招宝山失守,他临阵脱逃到了宁波,结果导致金鸡山沦落,然后镇海县城被英国佬占领。有了这种说法,而且提督余步云本来就跟裕谦关系就不好,再加上裕谦身边亲兵家丁模棱两可的说辞,余步云马上就成了镇海失守的罪魁祸首。
鸦片战争打完以后,军机大臣联合刑部、大理院、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