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明月’之谜
苏轼在朝廷供职时,一日,他去王安石的书房——乌斋去找王安石,王不在,见乌斋台桌上摆着一首王安石只写得两句尚未写完的诗,还飘洒着浓浓的墨香:
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
苏东坡瞧了又瞧,好生质疑,觉得明月可挂在树枝头,可又不是动物,怎能在枝头叫呢?一只汪汪叫的大黄狗又怎么会在花心上躺着呢?不通,不通,着实不通!于是提笔一改,将诗句改为:
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
王安石回来后,对苏轼改他的诗有些反感。喃喃自语道:“乳臭未干,不谙世事;持才傲物,妄自轻狂。妄称博学多艺的苏学士,竟然如此无知。”略加思忖,踱了几步,又自语道:“若诚如他所理解的‘黄狗’与‘明月’,改得还算妥切。步原韵,意境也颇静美。确有几分才华,——后生可畏啊!”
苏轼被下放到合浦后,一天,他出室外散步,见一群小孩子围在一堆花丛前使劲喊:“黄狗罗罗,黑狗罗罗,快出来呀?罗罗罗,罗罗罗。”苏轼出于好奇心,走过去问小孩喊什么,小孩说,我们叫虫子快点出来,好捉它。苏轼凑近花前一看,一束束狗仔花,五朵黄色花瓣,有几条黄色、黑色象芝麻大的小虫在花蕊里蠕动。又问小孩说这是什么虫?小孩说:黄狗虫,黑狗虫。苏东坡离开花丛,暗自思忖:“‘黄狗卧花心’原来王介甫指的是这种黄狗啊!”
一年仲春之夜,明月当空。苏轼信步走来,到一棵老榕树下小息,忽然听到到树上一阵清脆的鸟叫声,“天下水,天下水,天天天下水!”叫声悦耳,体态轻盈,羽毛蓝白相间,清爽可爱。适值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正在榕树下,对空赏月。苏轼起身作揖道;“请问老伯,这是什么鸟叫?”老人答道:“这叫明月鸟。皓月当空,便出来对月鸣叫;倘若无月光,就伏地而鸣。”
老者打量了一下苏轼,捋捋飘洒的雪白长髯,娓娓道来:
古时候,一户农家住着一位美丽的姑娘和她的父母。一天,父母出去走亲戚,姑娘一个人留在家。临行前父母嘱咐女儿:“紧闭门窗,小心炉火!”姑娘小心地关严了门窗。可是,中午做饭不小心碰倒了油瓶,柴火燃着油,越烧越旺。因为屋里氧气很快燃尽,屋子里面压力变小,屋子外面压力大,往外推门窗,门窗怎么也打不开。烟熏火燎,气力用尽。姑娘寄一线希望于老天爷下雨,浇灭大火,救出自己。大喊;“天下水,天下水,天天天下水!”然而,老天爷不睁眼,熊熊烈火无情地吞噬了姑娘年轻的生命。姑娘死后,化作一只美丽的山雀,春天,每当皓月凌空,便发出凄婉的叫声“天下水,天下水,天天天下水!”人们给她取名叫‘明月鸟’。
“哦,原来是明月鸟在枝头叫!”苏轼仿佛恍然大悟。
“怎么?”老者问。
“老伯,晚生说来惭愧。一位大人写了两句诗:明月枝头叫,黄狗卧花心。晚生不知明月是指明月鸟,黄狗是指黄狗虫。以常人的理解,以为是天空的明月和看家的黄狗,遂将这位大人的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狗卧花荫。今日经您指教才恍然大悟,知自己错改了大人的诗。”
“其实,不知不为过。倒是那位大人的两句,观察入微,意境悠远。你改得也很好,意境宁静,对仗更工整。但须知,山外青山楼外楼,天外有天,学无止境。”
“老伯教训得极是;晚生领教了。”苏轼鞠躬长揖。
有人猜测,正是由于苏轼改诗激怒了王安石,所以才被王安石贬到合浦的。我觉得此说不靠谱。何故?
其一,王荆公度量之大是举世闻名的,不会因此小事被激怒,而且采取报复手段。传说,王安石中年丧妻,同事们极力撺掇之下,为他续弦了一位18岁的娇妻。王安石忙于夜以继日地推行新法,常常通宵达旦地工作,经常夜不归宿。小娇妻难耐空房,遂与一年轻仆人勾搭成奸。王安石知道后,索性给他白银千两,让他们远走高飞了。事情发生在王安石任宰相期间,所以出了一句成语——“宰相肚里能撑船”。如此大度,怎能容不下苏轼的改诗之错?!
其二,王安石很赏识苏轼的文采。所以尽管课考时,苏轼以《论独断》来攻击王安石,王安石还是‘任人唯贤’,录用了苏轼。当然苏轼很敬重王安石;推崇他的文章道德。乌台诗案之后,王安石不顾年老体衰,政坛失意,家遭不幸,冒着生命危险,为苏轼伸冤,鸣不平。
苏轼不但在王安石落难之后写诗给他,说“从公已觉十年迟”,而且在代宋哲宗所拟的敕书中,高试评价自己的这位政敌,说正因为天意要托付“非常之大事”,才产生王安石这样的“希世之异人”,并自然保护区他“名高一时,学贯千载,智足以达其道,辩足以行期言;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
可以说,两人在文学上互相欣赏,互相推崇,在道德上,彼此尊重。
两人的主要分歧点,是政见相左。熙宁变法期间,王安石作为改革派的首领,大刀阔斧,雷厉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