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科幻灵异>潇洒东坡> 第二十九章 诗案起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九章 诗案起因(1 / 3)

第二十九章诗案起因

赵太祖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不但造就了光辉灿烂的宋代文化,也使一批又一批成就卓著的文人相继脱颖而出。然而,就在就在文化如此繁荣的大背景下,当时的文坛巨星苏轼,却蒙受了震撼千古的文字狱

——乌台诗案。

不得不提的是,这场冤案的始作俑者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发明人沈括。沈括与苏轼一直是老同事、老朋友。1073年,沈括作为钦差大臣到杭州检查农田水利建设。临行前向神宗辞行,宋神宗对沈括说:“苏轼通判杭州,你一定要善待他。”沈括到杭州会见苏轼。苏轼见老朋友,非常高兴,设盛宴招待。酒席上,两人推杯换盏,亲切叙旧。酒足饭饱之后,沈括请苏轼把到杭州所作诗文给自己一份“拜读”,苏轼没有多想,马上答应,就把近作许多诗词,包括后来授人话柄的《山村五绝》、《吴中田为叹》等均手书一份给沈括。

结果,沈括一回京城,立刻在苏轼的诗文用红笔勾画点评。从中寻章摘句找出一些贬低诽谤新政的句子,加以详细“注释”后密呈御史台与苏轼有过节的李定。说苏轼如何居心叵测,如何恶意诽谤新政,藐视朝廷,讽刺皇上等等,所以,差点要苏轼一命的“乌台诗案”,实由沈括而起。

王安石罢相后,沈括立马转身,诋毁新法,与王安石划清界限,向新宰相吴充上书,痛陈新法弊端,吴充也很看不起沈括为人,就把检举王安石的报告递给了神宗皇帝。神宗一看这不是落井下石吗?怎么两面三刀,朝秦暮楚?于是开始冷遇沈括,后将他出知宣州贬出京城。

然而,永乐之役后,沈括闲废润州,又同没事人一样,毕恭毕敬地对苏轼表示热烈欢迎。

《宋史?沈括传》称他“博学善文,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算无所不通,皆有所论著”。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论沈括“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晚年以平生见闻研究,在镇江梦溪园撰写了笔记体巨著《梦溪笔谈》,被誉为中国古代百科全书而名垂青史。而在乌台诗案中,他却充当了两面派,对苏轼,他是‘当面说好话,背后下黑手’。

难怪慧眼识人的王安石说:“沈括小人,不可亲近!”

你说你沈括,不全力研究发展改进你世界领先的印刷技术,将来拿个诺贝尔奖什么的,无端却去拨弄是非,招来千古骂名!想替他辩解一下,说他是封建文人忠君思想作怪吧,他又偏偏是把苏轼诗稿交给李定,而不是给神宗皇上;惜哉!只能认为沈括在乌台诗案中,至少在对待苏轼问题上,是充当了两面派、笑面虎的不光彩角色。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沈括去检举揭发苏轼‘诽谤朝廷,蔑视皇上’呢?推测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沈括不但有高瞻远瞩的科学思维;也有异常敏感的政治嗅觉,他觉见王安石大刀阔斧的熙宁变法,是实现强国富民的可行之路,因而积极热衷于推行新法,从而得到王安石信任和重用,而担任三司使(国家财政部部长)和朝廷派出巡察新法执行成果的钦差大臣。他在到处考察后,给王安石和皇上的汇报只是报喜不报忧,形势大好,一派升平;新法推行硕果累累,国库充盈,百姓富足。苏轼与王安石这位改革宰相观点却不一致,曾连上四道奏折,,尽数新法弊端,力抗新法,和沈括“所看到”的也不一样。两人政见不同,从维护新法推行的角度,沈括检举苏轼。原因之二,如果说苏轼是我国古代人文学大师,在当时誉满海内;沈括是科学界的泰斗,却是才高而名微。大概皇帝在沈括面前赞誉过苏轼的文才,沈括心中产生了一种默默的对比,不想让苏轼的文化地位高于自己,从而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嫉妒心理。

何谓乌台?乌台指的是御史台,相当于国家监察部。汉代时,就有御史台的建制。为什么叫做‘乌台’?因为在汉代,御史台官衙外的柏树上,聚集了一群又一群的乌鸦,每天在树梢上呱噪飞翔,一堆堆的乌鸦屎,拉满御史台的门前。在中国民间,喜鹊和乌鸦是人们常见的两种鸟。枝头喜鹊喳喳叫,预示着将有喜事临门;若有乌鸦呱呱叫,则预示着将有灾难来临。御史台外树上常有群群乌鸦飞绕,御史台也常常带给人们灾难,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常见街上站着两位女士,一位说了一句不吉利的话,另一位赶紧说:“呸呸!你个乌鸦嘴!”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乌台诗案,即御史台诗案。它兴讼于宋神宗赵顼元丰二年(1079)。既然是案件,就有被告和原告双方。

本案被告是:苏轼。

原告是:权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舒亶,国子博士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

讼诉的缘由是:他们指控苏轼写诗文讪谤朝政、反对新法、指斥皇帝。

目的:要求处置苏轼。

国子博士李宜之、御史中丞李定历数苏轼的罪行,声称必须因其无礼于朝廷而斩首。这位李定正是当年因隐瞒母丧而被司马光称为“禽兽不如”的家伙,苏轼也讥他“不孝”。如果在现代,母丧未报‘那都不是个事’,可在讲究‘忠’、‘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