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青跳上献台,掂了掂手中的十两纹银,向勾栏管事问道:“这些银子够不够相扑之资?”
有人送钱,哪有够不够之说,只要值得勾栏相扑力士出手就行。读零零小说勾栏管事鄙夷的瞥了燕青一眼,拖着长腔答道:“我家相扑献台,来者不拒,只要你有这个胆子就行。少罗嗦,赶紧收拾行头吧!”
燕青得到管事认可,按着相扑的规矩收拾行装。他摘掉头巾,将发髻束在脑后,脱下草鞋赤了双脚,解开腿绷护膝,脱下布衫皂裤,身上只剩下一席三角兜裆布,随后从管事手中接过一条长带系于腰上,带子在腰后打结,带端飘垂臀后。
装束完毕的燕青往台中一站,终于显出他的男儿本色。只见他紧绷的肌肉泛着令人艳羡的古铜色,非常匀称雄健。多一丝就显累赘,少一丝就显瘦弱,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标准的健美男。令男人看了自惭形愧,女人看了浮想联翩。
不但如此,他全身覆盖着靛青色纹身,纹身犹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青燕,益发显出他的英俊灵动。泛着古铜色光彩的肌肤配上靛青线条,燕青站在相扑献台上,宛如一尊完美精致无可挑剔的人体雕塑。
燕青的卖相顿时吸引了全场眼球,看客发出翻江倒海般的喝彩。尤其一些大姑娘小媳妇更是心旌摇动,随着男人的惊叹发出刺耳尖叫,这种境况和现代追星少女遇到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没甚区别。看来爱美之心自古皆然。
勾栏瓦肆容许女人进入观看演出是有原因的。仁宗皇帝非常喜爱相扑运动,多次在皇宫正门宣德门之前组织相扑力士表演。他不但自己看,还经常带着爱妃一同观看。上行下效,汴梁的勾栏瓦肆自然也就容许女人进入。
相扑运动不是男人的专利,大宋朝女相扑运动也非常流行。女相扑又叫‘女飐’或‘裸戏’,女子相扑时和男子装束相同,也要袒胸露怀只裹一块兜裆布,这和现代的脱衣艳舞已没太大区别。汴京比较出名的女相扑很多,如‘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等,哪一个都深受男人喜爱。
戴宗今天没有看上古代版的艳舞表演,也是他生不逢时。仁宗皇帝和爱妃在大庭广众之下,与与众人一道观看妇人相扑也就罢了,他不该有一次当众对这些妇人大加奖赏,于是惹恼了史官司马光。他觉得这有违礼法,于是写了历史上第一篇扫黄文章《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
司马光在文中说:“臣窃闻今月二十八日,圣驾御宣德门,召诸色艺人备进技艺,赐与银绢,内有妇人相扑者亦被赏费。上有天子之尊,下有万民之众。后妃侍旁,命妇纵观,而使妇人裸戏于前,殆非所以隆礼法于四方也。”并要求“今后妇人不得于街市以此聚众为戏”。
从这以后,女子相扑渐渐远离普通汴梁人的视线,只有在那些规模较小、没有固定场地的‘游棚’或青楼里才能看到这种女相扑的裸戏表演。
相扑也称相辟、相攒或者角觝。它远不是宋朝人的发明,早在在五千年前的氏族部落时代,黄帝部落与蚩尤部落进行了一次大战。蚩尤部落‘以角抵人,人莫能御’。这种用头冲撞的作战方式,就是相扑的最早起源。
到了秦国吞并天下,分为三十六郡。郡县兵器聚之咸阳,销为钟鐻;讲武之礼,罢为角觝。这就是说,兵器都销毁了,讲武之礼改为角觝。从这时候起,相扑运动在大部分地区普及。
南北朝时期,相扑是宫廷比赛最多的一个项目。隋唐两代的皇帝也大都是喜爱相扑活动。他们喜欢马球,喜欢狩猎,也喜欢相扑。唐朝的宫廷里有两个专供皇帝娱乐的地方,一个是教坊司,一个是内园。教坊司里大都是歌舞伎,而内园就是用来表演相扑供皇帝观赏的。
管事本来瞧不上燕青,没想到这个外表落魄的家伙一亮相就调动了勾栏的气场,引起看客的追捧。作为勾栏相扑的管事,他也是此中行家,明白看客的好恶能很大程度上影响相扑手的发挥,顿觉不妙。
可事已至此,再想反悔已来不及。何况既然设立了这个可任意挑战的相扑献台,根本就没有拒绝的余地,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挑选勾栏最好的相扑高手与燕青对搏。无奈之下管事只好硬着头皮请出‘部署’主持这场相扑博弈。
‘部署’类似现在的裁判,是由官府派出的。相扑比赛的规则叫“社条,由于在比赛中可能会失手死人,赛前双方都要立下生死文书。
‘部署’从袖筒掏出相扑社条,向燕青和勾栏的相扑手宣读一遍,随后将早已准备好的生死文书递了过去,让双方签字画押。这些处理完毕,‘部署’为了避免二人有作弊行为,让他们张臂、抬腿以示没有携带暗器。一切就绪之后,‘部署’手臂一挥大喊一声“扑”。
随着这声喊喝,燕青和勾栏相扑手都腿扎马步塌腰伸臂,在献台上不断移动位置,此时的动作犹如准备捕食猎物的金蝉一般,只要对方出现破绽随时都可跃起扑击。
二人围着献台中心转了几圈,人高马大的勾栏相扑手失去了耐心,想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