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到斯大林的头上的,就算真有这事那也是执行层“投机取巧,下有对策”的“杀良冒功”罢了,广大塑粪完全不必担心主子的名声会因此受损。
…………
莫扎伊斯克是在11月3日被德国人拿下的,不过德国人只是突破了莫扎伊斯克防线上几个重点而已,并不是彻底肃清了这一整个莫斯科外围防御圈上的环线地带。在莫扎伊斯克防御圈和维亚济马防御圈之间100~150公里的圆环内,仍然有十几万到二十万的苏军残兵游勇依然坚守在各处城镇,因为冬季的来临德国人肃清这些苏军残兵需要的时间也是不短的,所以斯大林在11月7日身体略略好转后紧急决断下达0428训令还不算太晚。
在后援不能指望的情况下,破坏德国人在最后200公里路程上的补给,让德国人既无法把物资运上莫斯科攻城战的前线,也无法“因粮于敌”,是斯大林撑过这个冬天的最后救命稻草。至于散布在敌后区域的20万苏军战士和维亚济马-莫扎伊斯克两圈防线间的空档地带上来不及撤出的苏军平民,就只能是听天由命了,必要的时候,宁可杀光也不能资敌。
最惨烈的阻击战和撤退破坏战首先在莫扎伊斯克防线的南北两个方向上展开——德国人拿下莫扎伊斯克之后,很快就会沿着莫扎伊斯克环线铁路向苏军后方延伸。
为了切断德军向后方快速糜烂的速度,苏联人在11月7日当天当机立断把拥有12万人口的科洛姆纳城彻底炸毁——这座城市是莫斯科州西南部的门户交通枢纽,莫扎伊斯克环线铁路就从这里经过,同时又处在从莫斯科通往梁赞、古比雪夫的铁路上(古比雪夫已经在莫斯科被德军逼近后,被斯大林宣布为苏联的战时临时首都,但是苏联最高机关还留在莫斯科没有撤退),此外科洛姆纳城还处在莫斯科河和奥卡河的交汇处,拥有完善的内河港口设施和渡河桥梁,如果此处完整地落入德军之手,后果将不堪设想。
当时德军还没有逼近科洛姆纳,但是其重要的交通条件让其不容有失,苏联人在全城放起了猛烈的大火,使用了4000吨燃油和煤粉把全城建筑烧作白地,港口设施统统炸毁淤塞,公路铁路被完全扒掉50公里以上连枕木都没留下。最终只有3万多人的青壮被强行征入苏军的行军队伍撤回莫斯科市区,8万多苏联平民老弱不是被烧死在自己家中就是来不及收集过冬物资就逃到了冰天雪地中,等待在未来的几天里冻饿而死——不过在斯大林看来,死伤8万平民如果能够换来战时首都的安全确保,又能阻止德国人使用莫扎伊斯克换线铁路完成莫斯科包围圈的话,这点损失完全是值得的。
除了科洛姆纳城之外,其他的一些枢纽节点就没有那么高的待遇了,比如同样位于莫扎伊斯克防线上的城镇谢尔吉耶夫、谢尔普霍夫、斯图皮诺等城镇,它们的交通地位虽然同样重要,但是苏联人好歹没有做出在德国人逼近之前就直接烧毁整个城镇的惨事,而是尽可能在这里布置了迟滞坚守的部队,直到事不可为后再烧毁城镇,其他书友正在看:。
德国人不是傻子,他们在11月10日左右已经彻底摸清了苏联人的想法——苏联人这是想把莫斯科外围变成玉石俱焚的不毛之地,让德军的攻城部队在这个冬季连一根取暖的木柴都必须从后方运来,得不到任何补给,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德国人不得不放弃继续快速突进的想法,而是把大量的兵力放在保护自己的后路上,并伺机歼灭小股的苏军破坏部队——如果没有这种谨慎的保护,也许最终莫斯科外围200公里区域的地带会被苏联人烧得精光都有可能。
…………
“进攻者到达进攻路程的终点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使会战中取得了胜利也不得不退却,因为他在这时既没有足够的进攻力量来发展和利用胜利,又无法补充已损失的兵力。”
这句话是兵圣克劳塞维茨说的,出自《战争论》。看上去非常的理论、概括、凝练、精辟。但是事实上,兵法源自战争而高于战争,克劳塞维茨的这句论调绝不是圣人的生而知之,而是他当年给统帅普鲁士军队的布吕歇尔将军担任参谋副官,与拿破仑作战时依靠屡战屡败得出的经验教训。
如果把刚才那句看似理论的话加上戏肉和韵律,那么就会摇身一变成为:“纵然我取得了胜利,但我已没有部队去争取尔后的胜利。”这句话,就是拿破仑本人在1812年的俄国战争中亲口说的了,时间点是他在博罗金诺战役中击败库图佐夫之后。很明显,克劳塞维茨在此处只是扮演了一个法学家的概括角色——一个当事人陈述了一个“狗咬人”的事实,一个法学家在讨论这个事实的时候,却需要上升到“饲养的动物攻击人类”的理论高度上去借鉴抽象法条。
不过,抽象有抽象的好处,那就是他可以利用归纳法的一般性原理来推断未知事物的发展方向。此时此刻,在时间踏入1942年11月中旬的时候,围困莫斯科的德军遇到的种种情况,与当初克劳塞维茨概括的几个抽象条件要点实在是太相似了。1812年时拿破仑遇到过的问题,1942年希特勒再次遇到了。因为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