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斯瓦尔多.科赫少校在鱼雷管内的水位淹没蛙人们的脖颈之前大声命令道,海水涌进鱼雷管导致的高气压刺得蛙人们鼓膜生疼,只能在被彻底淹没前大张着嘴平衡内耳的气压。随后跟着中队长一个鱼跃扎进水里,随后才扣上水下呼吸面罩,挤干里面残余的水分,对于面罩里残余的那一点挤不出去的海水,蛙人们则是猛吸一口不顾苦涩把这些海水喝下去,随着水肺里的氧气源源被吸入面罩,蛙人们知道自己过了这第一关。
一切的动作是那么娴熟大胆,显然刻苦的训练绝不是一朝一夕了。
32名蛙人分别从两艘最新的u21改进型潜艇鱼雷管里鱼贯而出,然后分别攀住被吸盘吸附在艇壳底部的“猪猡艇”,每条大型的远洋u艇可以携带4枚“猪猡艇”,因此总数是8枚。
这些u21改进型潜艇还没有编入德国海军的序列,就被维勒安.蒙斯克部长利用自己的权限截留下来“测试”了——谁让他的人掌握着技术情报局呢,海军的人甚至都不知道这种改良了艇壳外观、趋于水滴状高效潜航外观的潜艇完工的消息。
这两艘潜艇花了三天两夜的时间才到达的这里,它们昼间以蓄电池水下微速航行,电量消耗过半后就直接沉底等待,然后到了夜间再上浮到通气管航行的高度继续以18~19节的航速航行并给蓄电池充电。就这样经过两个夜晚的航行和一个白昼的蛰伏,潜艇才来到亚历山大港外的海域等待可以跟随的目标出现,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8月16号这天早上,1艘2万吨级的军火船从苏伊士运河驶出后转向西面驶入了亚历山大港。
德军蛙人部队就是在潜艇通过声纳和潜望镜观测发现这个目标的时候出发的。
一两万吨的军火船是最好的目标了,同样吨位的邮轮往往船体更短,吃水稍深。军舰的话速度过快,使用“猪猡艇”不一定可以及时切入航道追上敌舰,而如果敌船吨位过小,无需使用深水泊位的话,又无法引诱港务方面打开深水泊位区的反潜铁栅闸门——这也是为什么德军潜艇在这个繁忙的港口外观望了两天才下手的原因。
猪猡艇是一种类似于日本人的回天鱼雷的装备,只是没有内部的人员舱,潜水员是在外部持握操控鱼雷的,这次拿来使用的新艇比之半年前炸毁荷兰大坝时候的技术水平又先进了不少。
日本人的回天鱼雷是和普通潜艇一样柴电动力的,所以体积较大,而且航速偏慢;意大利人的艇则是蓄电池动力或普通蒸汽鱼雷使用的动力系统,航速上虽然比日本回天鱼雷以电动力推进时要快一些,但是续航能力更差,蒸汽鱼雷动力则容易出现大量空泡,白昼作战使用容易暴露目标。
半年前在荷兰要塞,德国人用的也还是意大利式原理的鱼雷,但是在取得实战测试经验后,技术情报局的专家们立刻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良意见——在维勒安部长和伊莉雅总监的指导下,鱼雷研发部门弄出了一款使用固体氧化物燃料、双氧水氧化剂和导电陶瓷构成的燃料电池作为猪猡艇的能源包。
众所周知燃料电池虽然1840年代就已经被发明,但是化学能的有效利用效率一直是一个大问题,其真正快速发展起来并且在瞬时输出功率方面超过蓄电池则是在1960年代。不过在此之前人们没有大力发展这种电源并不仅仅是因为技术上有难度,而是因为这种电池不经济,所以没有被投入大规模的应用测试——蓄电池以铅酸电池为例,可以反复充放使用很多次,而燃料电池是一种一次性把其所携带的化学物质的化学能高效转化为电能的电源,也就是说其过程是不可逆的,另一方面在导电陶瓷材料出现之前,燃料电池要做成大输出功率的比较困难,也就导致了其应用的局限性。
现在,导电陶瓷问题和高储能固体氧化物燃料的配方问题在拥有法本化学和超时代陶瓷烧结技术的德**方来说不存在障碍,而猪猡艇这种武器的特点又决定了燃料电池只能一次性使用的缺陷能够被回避掉——这是一种自杀性的一次性武器,本来就没打算它的电池包可以反复使用,如此一来燃料电池的一次性缺点也就毫无影响了。
此刻,德国蛙人驾驶的就是一种使用了新式燃料电池电源和电动机推进的猪猡艇二代。它在水下的航速可以轻易达到15~20节,跟上大部分巡航舰船的速度。
“燃料电池标识残余电量85%,切换到经济输出航速,准备吸附。”艾斯瓦尔多.科赫少校看了一下艇壳外部的仪表盘,用防水手电打出灯光信号,指示属下们按照指令操作。8组猪猡艇蛙人纷纷紧赶几步把所操控的鱼雷行驶到那艘正在进港的军火船龙骨下方,然后把雷头的外壳打开,把气压式吸附盘吸住敌船船底,然后就可以暂时把鱼雷的电动机输出功率调到最小,节约电量。
这艘船的吃水大约在**米的样子,从15米净深的航道驶入还是有五六米的吃水余量的,猪猡艇最宽处的直径也不超过2米,所以可以很轻易吸在船底通过那些危险的反潜航道。
就这样经过几十分钟的吸附航行,蛙人中队有惊无险地到达了亚历山大港的核心军用深水泊位,每个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