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由改装普通航空炸弹开始,将sc-500型普通航空炸弹装上轻质合金的弹翼和尾翼,1940年5月,制成了hs-293v2滑翔炸弹。1940年7月,在hs-293v2炸弹及其载机上分别安装无线电指令接收和发射系统,使炸弹具有无线遥控调整航向的能力。1940年9月成功研制出hs-293v3可控滑翔炸弹。旋即又将液体火箭发动机加挂在hs293v3腹下,克服了航程短的弱点,试制成hs293a0。
在维勒安出现之后,这种武器的研发速度自然是快捷了不少,毕竟这里面很多功能都只是需要克服一些认识上的不足就可以解决的,并没有什么难以克服的硬性技术瓶颈。所以hs-293v3在1940年年初就已经完成了,并且在下半年就开始投入小批量量产,到攻击英国舰队的行动开始时,这种武器已经有了500枚的库存产量了。
与历史上的hs-293究极版本相比,目前hs-293进一步发展进步的瓶颈主要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上面——历史上,在1940年弄出hs-293v3之后,德国人整整花了3年时间才弄出该导弹的究极型号hs-293a,虽然现在维勒安的帮助已经让德国人的科技水平在各方面都大大加强了,但是要提前3年之多弄出固体火箭发动机也是有点困难的,毕竟各种基础工业瓶颈的差距不是一点创意就能解决掉的。
在固体火箭发动机出现之前,hs-293使用的是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使用的是双氧水作为燃料,因此制作工艺比较复杂,而且燃烧推进动力不是很强。
使用固体燃料发动机的1943年型hs-293a的发动机可以全力输出12秒,而使用双氧水燃料的液体型发动机的hs-293v3只能喷射8秒,而且推力只有hs-293a的70%,因此综合考虑其效率之后,hs-293v3的导航射程和加速度只有hs-293a的一半左右。
不过最重要的一点是,液体燃料发动机的弹药是不可以提前预灌装燃料的,因为燃料如果在发动机燃料罐里面储存的时间过久容易产生一些危险的化学反应并腐蚀燃料罐。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德国人在hs-293v3刚刚出现的时候对这种武器不是很重视,直到固体燃料火箭发明出来后才把这种武器量产。因为它的部署和使用实在是太麻烦了,除非你有预见性地想要再某时某地发动一场大海战,否则的话以德国海军那种“存在舰队”这样千日防贼地让这样一批弹药处于战备状态实在是一种很大的后勤压力。
但是,此时此刻,无疑就属于一场“有预见性的、蓄谋已久准备在某时某地发动一场大海战的情况”。而维勒安也力排众议自掏腰包在佩内明德火箭生产基地内特别拨出经费生产了一批没有预灌燃料的弹药以备海空军需要调用。
不过,此时此刻ju-188d机群投出的滑翔炸弹也不是完全不如历史上的hs-293a,因为在维勒安的指点下,德国人在其他方面做出了一些难度不大的改进——通过把弹体的装药量从650磅减小到了450磅,在弹体后部整流罩内加装了一台小型鱼雷发动机,并且在火箭发动机和弹翼等位置设置了延时引信的定向炸药,炸弹投掷入水后就抛弃火箭发动机和弹翼,以鱼雷的形式完成最后的末段航程——这是德国人在1944年9月后鉴于hs-293a在攻击重型战舰时杀伤力不足才想到研发的hs-294型号才拥有的功能,目的是把这种武器的打击位置从水线以上部分改为水线以下部分,真正实现鱼雷一样的攻击效果。
“往左,再往左一点,稳住,不行,现在西风太猛烈了,再往左一点。”“往右,降下减速翼角度,敌舰在向我们冲来,要加大弹体俯冲角度。”一时之间,通过无线遥控操作炸弹滑翔方向的指令不停地从观测弹体飞行轨迹的机长口中传出,然后由操作炸弹滑翔方向的机枪手手忙脚乱地调整着。
因为液体火箭发动机只能喷射最初的8秒,加之密集实用时多枚导弹的遥控信号容易互相干扰,所以大多数无线电遥控的辐射功率都被整定在只能控制2~3千米左右,在炸弹降低到2000米高度并且拥有大约300米/秒的高速度之后,这些炸弹纷纷离开了母机的遥控范围,开始依靠自己的实力完成最后的滑翔。而德国人的ju-188d机群也在英国人的“管鼻燕”即将爬升到自己的高度时一转机头开始逃跑。
“管鼻燕”挂着战斗机的名头,但是竞速并不是它们的专长,其平飞极速只有450km/h,而ju-188d的平飞极速就可以达到480km/h,比“管鼻燕”的时速还高了30公里。而在投弹之前ju-188d一直处于小角度俯冲姿态,速度更是飙升到了540km/h。
因此,纯拼竞速的话,“管鼻燕”是追不上一心逃跑的ju-188d的,只能靠着德国机群转向失速的那一阵子凑上去捞上几架战果。
最终,与bf-110f纠缠的那48架管鼻燕战斗机在不到5分钟的空战中损失了足足27架,只击落了11架bf-110f,而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