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成长记录,把宝宝的照片收集起来,也把他成长中的一些小事大事都记下来,随时比照参考。包括宝宝长第一颗牙齿、宝宝第一次说话、宝宝第一次直立行走了等美好的回忆,也包括宝宝第一次说谎、宝宝第一次欺负人、宝宝第一次对别人发火等值的注意的问题。
这里的每一个过程都是形成宝宝性格的根本原因,作为妈妈如果能够做好总结规划,不仅仅对宝宝的成长很有帮助的,也更有助于我们细致的观察和做出调整的决策。
10、孩子该不该打?别让孩子恨你!
我想很多爸爸妈妈都是非常不愿意打孩子的,都说打在孩子身,疼在娘的心,看着孩子哭,自己的心里更难受。
但很多时候家长觉得,对于孩子又不打不行,比如说他喜欢摸插座中间的小孔、喜欢去玩开水瓶,一不小心就触了电或是烫着了,那还不如先就打他一顿,让他知道一碰那些东西就会挨打,自然就不敢去碰了。
但我却不太赞同这样的观点,我是那种坚持不能随便打孩子的家长。尤其在孩子三岁以前是打不得的,这个阶段的孩子基本上还处于主要是满足生理需要的阶段,如果过分要求孩子事事做正确、事事做好,不做好就要挨打,这样不见得能让孩子记住教训,反而会给他们留下阴影,甚至让他们错误的理解了你的意图。
等到孩子三岁以后七岁以前时,如果犯下了比较严重的错误,是可以给予一定惩戒的,因为这个阶段孩子已经能够清楚理解导致自己挨打的原因。但十二岁以后的孩子就不要打了,这个时候孩子正在进入青春期,逐渐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识,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如果在这个时候还体罚孩子的话,孩子会感觉到自己的人格受到践踏,有可能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
其实无论对于多大的宝宝,我都坚持讲道理是很重要的手段。不要觉得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什么都不跟他讲,做错事打一顿就解决了。这样只会让孩子在犯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归根到底孩子犯错的原因要归责于大人而不该怪孩子。
我在给孩子划定权利范围和物品所有权的时候,也会让他认识家里面的危险物品,如何让孩子意识到危险呢?危险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要让孩子理解,就要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怎样让抽象变得具体呢?我采用的是“以身作则”的方式。
有一次,切菜的时候我的手不小心被菜刀割了一条小口,伤口其实不疼,但流的血有些多,我走到在客厅玩耍的宝宝面前说:“宝宝,妈妈的手被刀割了,好疼啊,你能帮妈妈到药箱里拿一张创口贴吗?”宝宝先是一愣,不知道妈妈怎么了,然后立即跑去找药箱里的创口贴。他用比平常快三倍的速度拿来创口贴后,一边在我的指导下小心地给我贴上,一边很关切地问我,“妈妈,很疼吗?”我就假装哭鼻子的声音说,“嗯,好疼啊,都怪妈妈不小心,你看流了好多血呢。”
然后我就会跟宝宝解释菜刀的危险性,接下来顺理成章地还给他“介绍”了很多和菜刀有同样伤害性的东西,像是切水果的水果刀,或是家里面茶几上的玻璃等等,都是需要小心防范的对象。当然除了解释危险性以外,也要告诉孩子正确使用这些工具的方法,我在使用那些危险工具的时候就会让宝宝在旁边看着,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发现宝宝从小自我保护的能力就比其他孩子强呢。
隔壁宁之泽这个月已经挨了几次打了,都是为了一件事儿,刘姐不让宁之泽玩剪刀,看见他玩一次就打一次,谁知道刘姐越打宁之泽越玩,刘姐就一次比一次打得厉害,孩子倒是下午打了晚上就没事人似的,有事的是刘姐,前几天他跑来找我,被宁之泽折腾的,打吧自己难受,不打吧他手又不听话。
我问他你在打宁之泽之前有跟他讲清楚剪刀是很危险的吗?有讲过究竟有多危险吗?刘姐感觉很吃惊,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懂这些呢?只要打他让他害怕,他就不敢去摸了。可是这样真的有用吗?有用的话会一次两次三次地打孩子吗?我笑着和刘姐说,刘姐啊,他是你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你好好跟他说,我保证他能听懂。刘姐半信半疑地离开,半个月后再见到我刘姐满面春风,呵呵,你别说,那小子还真听话了哦。
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应该讲道理,而不是胡乱使用暴力,这个阶段的孩子模仿能力很强,这很有可能就会为孩子以后的暴力倾向埋下种子。还有就是批评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能在很多小朋友面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十分伤害自尊的事情,特别是孩子稍微大一点了,更有可能会像大人那样觉得这是奇耻大辱。
妈妈心得:
◆没有哪个孩子是应该打的!孩子从出生开始就是我们一点一滴教出来的,如果他有什么不对,我们是不是应该先在自身找原因呢?这个错误是不是因为我事先没有跟他讲清楚呢?是不是我也在犯所以他要跟着学呢?先找到自身的原因,再去找孩子的原因,这样既可以避免在生气的情况下不分轻重的情况下打孩子,也可以更好地平和自己的心态。
TIPS:读心术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