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玄幻魔法>玄武记> 45 道教“承负说”浅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45 道教“承负说”浅谈(1 / 3)

儒家、道家、佛家都有一套道德教化理论,“报应思想”最具有影响力和生命力。佛教中的“业报轮回”、儒家的“善恶报应”、道教的“天道承负”劝善思想在伦理道德中有不同体现,在维护社会安定中发挥过重大作用,道教的“承负”理论在善恶观中更显突出,它不仅表达了所有宗教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真理,还解释了人在实际生活中行善而得罪报、行恶而得善报的不一致性,及人与社会、自然界中的承负关系。

道教的“承负”之说来自东汉早期《太平经》中提出的善恶报应思想,主要内涵是指:上天对个体及家族所积累的善恶进行核算和奖惩。其理论渊源可上溯到商周时期的《易经》和儒家的果报观。如《易·坤·文言》中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什么是道教的承负说呢?《太平经》云:“承者为前,负者为后;承者,乃谓先人本承天心而行,小小失之,不自知,用日积久,相聚为多,今后生人反无辜蒙其过谪,连传被其灾,故前为承,后为负也。负者,流灾亦不由-人之治,比连不平,前后更相负,故名之为负。负者,乃先人负于后生者也。”天道循环,善恶承负,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名为承;同理,今人的善恶行为会对后人产生影响,名为负。承负说的受体不仅是自身,有恶心恶迹,天地就会夺其记算,减少他的寿命,同时个人行为还要影响到子孙。

《抱朴子·内篇》卷六中云:“但有恶心而无恶迹者夺算,若恶事而损于人者夺纪,若算纪未尽而死者,皆殃及子孙也。”《太上感应篇》中曰:“司命随其轻重,夺其纪算,算尽则死;死有余责,乃殃及子孙。”但如你能虔诚地信道、学道、修道,并按“道”意处世行事、积功累德、好善利人,你不但可长寿,还能护佑后代。《太平经》中说:“行善者可得天年,如有大功,可延年益寿,福佑子孙后代。”《老子河上公章句》中也说:“修道于家,父慈子孝,兄友弟顺,夫信妻正,其德如是,乃有余庆于来世子孙也。”承负之说,具有我国本土宗教文化的基本特点,是道教立教的重要理论依据。《太平经》中指出的承负范围,主张自身要前承五代,后负五代,但也强调果报对个人及子孙与现世的影响。如《太平经·解承负诀》曰:“能行大功万万倍之先人,虽有余殃,不能及此身也……得行此道者,承负天地之谪悉去……或有真道,因能得度世去者,是人乃无承负之过。”如自己能从善去恶、行大功德,并能行太平之道,就可消除“承负”所带来的灾厄,避免先人的余殃。这回答了力行善者反得恶,力行恶者反得善的不一致性,为我们指明了行善积德、立大功可免除余殃的方向。

道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将劝善思想贯穿于自身的哲学理论与教义之中,与儒家文化和佛教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慈悲观和善恶观。道教除承负说外,还有灵魂转轮的“五道”、“鬼神”信仰,及“六桥”、“七报”之说。“五道”信仰形成于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宗教在与外来佛教的冲突与融合中,吸取佛教“轮回转世”和“灵魂不灭”学说形成的教义,最初见于道教主要经典之一的《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灵魂不灭思想几乎是所有宗教立足的基石,只有承认天堂和地狱及神灵的威慑与护佑,善与恶、罪与罚才会变得有宗教意义。《洞玄灵宝诸天世界造化经》曰:“众生死时,形灭而神移,皆缘其生时所作罪福,至彼五道之处。”《老君太上虚无自然本起经》云:“何谓五道?一道者,神上天为天神;二道者,神入骨肉形为人神;三道者,神入禽兽为禽兽神;四道者,神入薛荔,薛荔者,饿鬼名也;五道者,神入泥黎,泥黎者,地狱名也。神有罪过,入泥黎中考。”五道说把生命分为:天、人、禽兽、饿鬼、地狱五类,由于每个人在活着时所做出的善恶程度表现不一,在死后投身将会沦落到不同的道位、得到不同的报应。佛教道教都讲“为善生天,为恶地狱。”

道教是多源头宗教,其源头之一是原始巫教。我国古代的原始巫教都信仰鬼神,特别是南北朝后,在佛教因果报应理论影响下,教内和民间的鬼神信仰更加盛行。《太上灵宝业报因缘经》曰:“人欲终亡时,皆是地司上奏诸天,诸天按察,依其部籍定其死名,勅下三界官属、四司五帝收其魂魄,绝其生气矣。”葛洪在《抱朴子》中说:“天地有司过之神,随人所犯轻重,以夺其算,算减则人贫耗疾病,屡逢忧患,算尽则人死……若曾枉煞人,则当思教济应死之人以解之,则可便受吉利,转祸为福。能尽不犯之,则必延年益寿,学道速成也。”道教认为:人死后就要进入阴司,每个人在阳世间的一举一动在阴司都有详细记录,“举头三尺有神明”。阴司有十殿,判官会根据你在阳世的善恶表现给于奖惩,任何人都逃脱不了在阳世间所犯下的大小罪行。为善者,可在阴间做官戓投胎于人;为恶者,链其手足,搧火焚烧,烫烬心肝,发落阿鼻地狱。

道教中的六桥是指:金桥、银桥、玉桥、石桥、木桥、竹桥。金桥是给在世时修炼过仙法、道法、积有大量功德的人通过,以升仙或成道;银桥是给在世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