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玄幻魔法>玄武记> 22 沉蕴在意象中的时空意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22 沉蕴在意象中的时空意识(2 / 2)

“以凤凰来仪”和“凤去台空”抒写王朝的兴与亡;用吴宫幽径和晋代古丘暗示在悠远的时间中人生之短促;用天外三山和中分一水映衬广袤空间中个人的渺小;用浮云敝日比喻奸臣当道的黑暗现实;用京都难见寄寓自己受排斥而不遇的愁闷。这里并不是简单一一对应和生硬拼凑,而是意象的天然浑成。当我们透过这些表象而进行意蕴的钩沉时那苍凉悲壮的时空意识便凸现出来,使读者在反复吟诵之余咀嚼人生的酸辛,又尝到一种忧郁的美感。如果说《登幽州台歌》是将自己的不平之气抽象成一种情感范型,具有符号的性质、具有极大的象征作用,那么,《登金陵凤凰台》则以意象为中介,使人们从现实中超然而出,飞升到艺术境界中去俯视人间,那人世的沧桑也就获得了规律性的体现。

李白生性浪漫豪放,他的诗常是歌行、古体,不受格律的约束,犹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泻千里。李白很少写律诗,而这首诗恰恰用了七律的形式,同样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细想起来,决非偶然。李白采用七律的形式目的在于制造“距离”,以达到美感效果。“音律是一种制造‘距离’的工具,把平凡粗陋的东西提高到理想境界”(朱光潜《诗论》)。我们仍与陈诗相比,陈诗共四句,上两句五字三顿,后两句六字四顿,长短参差急促不平的节奏以表达诗人胸中悲愤难平之气,重在感受;李诗用的是七律,对仗工整,音律整齐,形成和谐工稳的节奏以抒发诗人在清醒观照人生之后心中涌起的绵延不尽的忧思,重在回味。也许是在崔诗美感的陶冶之下,李白采用意象的构成法和七律的形式来“远距离”地观照人生,寄慨深沉,诗味隽永。后人在突遭不平、悲愤难抑之际,爱借陈诗浇块垒;而在屡遭打击、志不获展之时则喜吟李诗以述怀。想来,二首诗情感内容虽一,表现形式却不同,各各在理,各各有趣,难道是可以偏废的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