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德济本是他们兄弟中最精明的人,他的头脑十分灵活,模仿能力极强,一般的东西只要是他看过了一会儿,就能亲自动手去做。他喜欢画画,就是那人体肖像画的画法,他也有一定的功底。他还爱唱歌,小的时候京剧样板戏中的每一个唱段他都能唱,还唱得有板有眼,与那些专业演员唱的相差无几。故周围的人都说德济若是出生在一个条件好的家庭,他一定会成为一个非常有用的人材。
自被舅舅招为女婿之后,德济曾经拚搏过,尝试了做生意的滋味,他贩运过木材,卖过成衣,并也都获得了成功,在一段时期里,赚到了相当可观的利润。可是后来,他看不惯商场中尔虞我诈的风气,在准备改换它途之时,却遭遇这失子之大不幸,遂心灰意冷,一直被那永远的伤痛折磨着,为了减轻心中的重负,他终日沉浸在赌场之中,想用另一种刺激来打发那无味的时光。
妻子程一嫒本是一个高中毕业生,尽管与丈夫有着不相上下的文化水准,但在这无法挽回的遭遇面前,也是无能为力的,她与丈夫俩都失去了互相排解和安慰的有效办法。
唯一能给他们以希望的,还是德济的兄弟们,只要是他们兄弟们在一起的时候,心中才有那些说不完的话题和快意,骨肉同胞的情感总是那样具有吸引力的。就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之下,于德济偕妻子和女儿,又重新回归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于家垸定居。
于德济的回归是两手空空的,兄弟们都热情地欢迎着他。一个个都慷慨解囊相助。但这时的兄弟们并不富裕,要想长久地维护住这没有一点生活资料来源的三口之家,那还是很艰难的。于德长要求父亲必须出资为德济重新安一个家,因为这时父亲有的是钱,德济的不幸也是父亲一手造成的,现在补偿一下,完全说得过去。
可是父亲对于德济的回归持的是反对态度,他说德济在舅舅家住得本来不错,怎么能回来呢。德长解释说,德济是因为长期生活在失去儿子伤痛的环境中,一直是睹物伤情,长此以往,怎么能生活得下去呢。他回老家居住,就是想换一个新的环境,改善一下心情,从而创造新的生活。大家都是骨肉之亲,彼此都能互相照应,这对于改善德济夫妇俩的困境,解脱失子伤痛的阴影是有好处的。
于熟权还是没好气地说:“德济!你也太没用了,男子汉大丈夫,死了一个儿子精神就垮了,别的家庭死孩子的事,不也是经常发生吗,况且自实行计划生育后,许多国家干部职工的家里不都是只有一个女孩吗,这有什么大不了的,致于要那样为孩子而搞得连自己的生活都没有着落。”
于德长见父亲竟是这样的无情,也来气了:“爸!你真的变了,你已经完全不是过去的那种对我们关爱有加的慈祥父亲了。”
“我变成怎样的了?”
“你怎么能这样说自己的儿子呢!身为人父的一颗心应该永远是为儿子着想的,可是这些年来你想想,你为我们做了一些什么?德济思念儿子,这说明他是一位你职的父亲。”
“你难道不认为我是一个不称职的父亲?”
“你曾经是一个国家干部,后来又当了那么多年的大队干部,还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我想有些大道理你应该早就懂得,生儿育女是人的本分和天性,这是上天所赐的本能,我们中国之所以是世界上的第一个大国,这都是因为中国人自古就有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古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虽然现在国家实行了计划生育,但政府并不是不准生育孩子,而是提倡生一个孩子,农村只有一个女孩儿的,准许生育二胎,这说明国家的政策既符合控制人口要少生优生的需要,又考虑到了中国人数千年的生育文化传统和现时农村的客观实际情况。这一点德济没有错,你的指责是错误的,是不通情理的。那是你对后代不关心、不爱护和多年的冷漠所产生的不负责任的想法。”于德长说到这儿,望了望德济。
德济向父亲于熟权靠近了些,说:“大哥说得对,我也是这样想的。”
于德长又继续说道:“还有,你说德济不应该回来定居,这你也错了,我认为这是他爱家的表现,说明儿子永远都不会忘本。这也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爱家,以后成就了一番事业后就会爱国,那些归国华侨不都是爱国的例证吗!国家对这些人同样提供了最优惠的待遇和最妥善的安置,今天德济回来,就是我们这个家里的侨民,你必须尽到一个做父亲的责任,应该出资安置好他的一切。”
于熟权被德长的一番可重可轻的话说得哑口无言了,他知道这些话虽然有些牵强附会,但这也是儿子们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才向他恳求的遁词。作为父亲怎么能说他的心中真的没有一点儿子的地位呢,肯定是的。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呀。儿子们,你们要知道老父的难处呀。处于矛盾心理状态的于熟权眼睛中的泪水滚了出来,他轻声地自我解释说::“儿子呀,我的良苦用心,日后你们都会知道的,年轻的人多吃一些苦,多受一些委屈对你们是有好处的。”
这时文玉兰发现场面不对头,丈夫竟对这些早已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