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的2.5%提高到2005年的5.5%。与此同时,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有所局限。经济增长对投资和出口的过度依赖,造成了大量重要行业产能过剩,降低了生产率,增加了能耗和污染,抑制了消费,减缓了就业增长,并经常引发贸易摩擦。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最为人忧虑的是对出口的过分依赖。许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对外依存度高达60%。而高度的外向依赖不仅影响我国经济的长远发展,甚至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安全和国民福祉。有学者指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以下五大弊端:一是进口和出口严重失调,国际贸易顺差越来越大;二是长期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储备越来越多,在外汇市场动荡的情况下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大;三是长期压低劳动力价格以保持比较优势,直接影响了国内消费需求的增长;四是资源价格的行政管制使政府在油、电等方面的巨额价格补贴通过产品出口而部分流向国外,最终导致我国国民福利的净损失;五是大量低技术含量和低附加值的产品因为外需的旺盛而给相关企业留出生存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的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影响了我国企业整体素质的提升。
因此,无论从经济社会的哪一个方面考虑,旧有的经济增长方式尤其是对出口的依赖,都到了非变不可的时候。
2.保增长根本在于扩内需
从广义来说,转变经济增长或者经济发展方式,包括协调投资与消费、内需与外需的关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减少物质能源消耗,促进自主创新等一系列内容。就直接的增长导向或依赖来说,则主要是指前者,即协调投资与消费、内需和外需的关系。
如前所述,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主要是出口导向型的,就是说,外需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我们借着经济全球化的大好时机,以外需拉动了经济的起飞。然而,由于金融风暴的影响,外需已经极大地减弱,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的恶化,美欧日等国民消费下降,甚至包括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外需将进一步疲软。因此,扩大内需就成为保持经济增长的根本途径。
对于转变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畸轻畸重的现象,2008年春季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在谈到转变发展方式的一个方面工作时就指出,“第一,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2008年12月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是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认为,要“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并“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年初、年末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但着重强调之处已然不同:年初强调内外需协调,年末强调以扩大内需为主;年末虽然坚持内外需结合,但根本的希望(愿望)寄托在了扩大内需上——扩内需成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思路得以进一步具体化。
国家新的战略决策,可以说既是外迫性挑战的迎接,也是内生性需求的适应,外迫、内生的挑战和需求共同构成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牢牢抓住这一机遇,坚持下去,我国的经济增长就会转向可持续性发展。
3.扩内需重点在于促消费
内需的扩大,既靠投资,也靠消费,因此也就有一个投资、消费协调乃至轻重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除内外需不协调外,投资与消费的比重也极不协调。30年来,在“高储蓄、高投资”的增长格局下,我国居民消费率不断走低。1978~2007年,在世界平均消费率提升趋势中,我国居民消费率却从48.81%下降到了35.3%。而目前,世界平均居民消费率水平超过了55%,美国近年大体稳定在67%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偏低,消费增长的空间是巨大的。
拉动经济增长,增加投资是必要的,而且相对可以较短时间内见效。我国政府作出的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但从长远来说,仅仅增加投资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仅仅把扩大内需的动力定位于投资,不仅经济方式难以实质上转变,内需的扩大也不能持久。因此,扩大内需要靠投资,更要靠消费。只有消费上去了,内需的扩大才可以持久,经济增长方式也才能实现根本的转变。
对于协调投资与消费的关系,金融危机又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我国党和政府已经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2008年12月初的中央工作会议提出,要“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带动中间需求,有效吸收和消化国内生产能力,形成发展新优势”。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里,中央着重强调“通过扩大最终消费需求”,说明在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的同时,又把扩大最终消费需求当成了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中央刻意区别中间需求和最终消费需求,就是要告诉人们,最终消费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