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的民营小企业更是对贷款基本不抱希望。虽然说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世界性难题,但我国在这方面的问题尤其突出。因为中小企业的天然特性有些先天不足、后天管理不良,如果加上金融体系发展的滞后,更让中小企业成为融资方面的弱者。由于我国金融体系落后,国内中小企业只能在正式金融体系获得30%左右的信贷。如果碰上货币政策紧缩,更会让中小企业融资雪上加霜,资金严重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成了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
2007年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因为融资难而显现的问题十分突出。由于近两年来原材料及劳动力成本上涨,中小企业在资金流动上出现了较大的困难。尤其是对加工贸易企业来说,由于原材料成本等需要企业垫付,遇到订单数量巨大而外商没有预付款或到货后不能及时付款,资金链很容易出现问题。在对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调查中发现,在整个市场资金趋紧和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存货占款增加,而原材料付款期限缩短,导致一些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的减少,不利于日常的运营。在2007年的一系列玩具质量事件中,大部分企业具有较好的生产运营能力,原本是可以继续存活下去的,但由于缺乏资金,接了新订单而无法购备所需原材料,所以只好下马。企业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产地转移,也都需要资金支持。但一般来说,民营中小企业很少能够得到这样的支持。融资难的问题长久以来既困扰着企业的日常运营,又严重制约着我国中小企业做大做强。
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党和政府作了不少努力,但收效不大。2008年以来,中央加大了这方面工作的力度。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蔓延和深化,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人民银行通过加强货币信贷政策指导,建立中小企业信贷管理制度,加大金融产品和组织创新力度,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措施,不断提升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银监会明确提出两个“不低于”目标,即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制度建设、组织创新、总量倾斜、产品与服务创新等方面推动各行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专业化经营,有效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为中小企业在非常时期发挥吸纳就业和刺激内需作用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从金融机构的实践来看,这些举措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
针对突出问题,人民银行灵活运用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2008年8月初,针对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的实际情况,明确全国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和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支持灾区中小企业发展的贷款总量可适当放宽。9月初,根据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明确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规模在年初规模的基础上增加10%,新增贷款必须主要用于中小企业、“三农”和灾后重建等领域。11月,全面放开贷款规划限制,大力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
在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各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金融机构中小企业贷款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尤其是自2008年8月人民银行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总量以来,各地中小企业贷款增速明显加快。据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统计,截至2008年8月末,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余额1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53.4%。
最新统计数字表明,2008年以来小企业授信户数明显增加,户均授信余额下降,表明各项政策开始惠及更多的中小企业。2008年三季度末,小企业授信户数398.8万户,较年初增加40.8万户,增长11.4%,较上年同期增长16.7%;户均授信余额48.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了1.5万元,小额零售化特征更趋明显。同时,小企业授信总量增加,年中调增小企业信贷规模、应对金融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效应明显。2008年三季度末,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表内外授信总额19258亿元,较年初增加1440亿元,增长8%,尤其是三季度,授信总额较二季度增长了518亿元,比前两个季度平均多增57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17980亿元,较年初增加1550亿元,增长9.4%。这表明,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但小企业授信不仅没有减少,力度反而有所加大,年中一系列政策组合发挥了积极作用。
针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基础薄弱、缺乏有效抵质押资产等情况,人民银行、银监会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开发出了一大批富有区域特色的信贷创新产品,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金融机构推出的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创新产品超过300项,累计信贷规模超过1000亿元。
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为解决这一问题,人民银行积极探索推进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截至2008年9月底,全国累计已组织对中小企业培训及宣传近10.6万次,补充完善中小企业信息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