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及??重任。电梯的日常小修理对于专业人士只是小菜一碟,但是托付给非专业人士,出事故的风险却大得很。如果向小学生介绍少年英雄赖宁的事迹,一定要同时给孩子讲述远离危险、及时报告的规矩。
相信这点希望或者建议不是杞人忧天。国家已经规定不许未成年人参与扑救山火之类的重灾救援。比照这个精神,我们实在不能鼓励未成年人和不会游泳的人下水救人。
展望长寿二百岁的社会
四年以前,剑桥大学遗传学专家格雷(Aubrey de Grey)博士声称,随着干细胞医学研究的进展,人类不久以后有望最长活上1000年。他说可用于人类的延寿药物将于今后10年内面世。而我也在这几年的新闻报道里发现,每过几个月就会有这类新闻出现,有说人类将可以活到150岁至200岁的,也有人认为人类寿命会增加两倍。
如果这样的科技真的在不远的某天里被宣布成功了,我最感兴趣的是,那时候的社会将是什么样子?人们在人际关系、伦理道德、资源分配、环境保护、经济行为等等之类社会生活中的改变一定会非常之大、非常有趣,特别是,人人长寿二百岁,对于人类来说,会不会是一个灾难?
的确,想象一下假如人们普遍长命百岁的话我们的社会将会是什么样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到了那个时候,生存意义上的“四世同堂”将非常普遍。牙牙学语的稚子,在学会叫“妈妈”、“爸爸”以后,接着需要学会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叫做“爷爷”、“奶奶”,还要学会把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叫做曾祖父母。真是好累。
其实我在写上面这句话的时候,心里也有点战战兢兢,因为祖父母的父母是否叫做曾祖父母,我并没有百分百的把握。历史上,我一定是清楚过的,但是“不用则荒”,所以现在变得没有把握了。当然,我也可以打开辞书把它弄个清楚,但是犯不着,因为描述学语稚子的心理活动,“原生态”那样纷乱一点正好。
所谓生存意义上的“四世同堂”,准确地说应该叫做“四世同在”,因为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小,小家庭的“辈分链”越来越短,是世界文明的主流发展趋势,我们也不例外。四世都在,但是并不住在一起,所以并非字面意义的同“堂”,只是同“在”。假如人们普遍长命百岁,不要说“四世同在”,就是“五世同在”,也将比比皆是,“子女——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曾曾祖父母”的“辈分链”将拖得很长。
“辈分链”联系着“供养链”。为人父母,我们自然要抚养子女;老人健在,我们有责任让他们能够颐养天年。“子女——父母——祖父母”这种三节两段的“供养链”,是最理想的“供养链”。如果这条“供养链”长了,变成四节三段甚至五节四段,那么即使不是承受不起,也一定不那么和谐。供养是一个层次,和谐是更高的层次。倘若人们普遍长命百岁,学语稚子累一些也就算了,家庭结构之不堪重负,将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一个大部分居民是祖父母和曾祖父母的世界,并不有趣。你仔细想想,是不是这么回事?
现在,人们庆贺长寿,百岁老人还被称为“人瑞”。但是要注意,正是因为人们普遍不太长寿,才造就了百岁老人的风光。至于人们是否都追求长寿,情况正在起变化。早在“万寿无疆”与“永远健康”之争的时候,人们就已经明白,生活质量的追求,远比单纯的长寿更有意义。
所以,我并不欣赏人们都能够活到150岁、200岁甚至1000岁的前景,好在这些活到150岁、200岁甚至1000岁的说法,只是哗众取宠而已。记得大约四十多年以前,罗马俱乐部曾经在著名的《增长的极限》中预言,石油这么消费下去,全世界的石油资源将在三四十年里面消耗殆尽。现在四十多年过去了,情况却并没有那么可怕。
一些科学家不甘寂寞,喜欢夸大其词。“人们将能够活到150岁、200岁甚至1000岁”,是新近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