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你身边的经济学> 第2章 从兰州牛肉面看价格“调控”(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从兰州牛肉面看价格“调控”(1)(1 / 3)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市场经济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让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我们首先说说什么叫做“让市场在配置社会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

大家知道,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上升;一种商品在市场上供大于求,这种商品的市场价格就会下降。所以,商品的价格是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的最权威的信号。反过来,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就会刺激这种商品的供给和抑制这种商品的需求,使得这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向着缓和供不应求的方向发展;而一种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就会抑制这种商品的供给和刺激这种商品的需求,使得这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向着缓和供大于求的方向发展。

经济学把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状况叫做均衡(equilibrium)的状况,把使得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相等的价格叫做均衡价格。商品的市场价格上升,就会刺激供给和抑制需求,使得商品的供求关系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商品的市场价格下降,就会抑制供给和刺激需求,也使得这种商品的供求关系向着均衡的方向发展。市场就是这样,通过价格这个最权威的信号来配置稀缺的社会资源。

既然价格是商品的市场供求关系最权威的信号,政府一般就不能够直接干预商品价格的变化。因为人为地干预了价格,就会使得价格这个本来最权威的信号失真,造成社会资源的错置,损害社会经济的效率。

所以,对于大量竞争性的商品的市场价格,政府是不可以直接干预的。政府对价格的干预,限于那些垄断的行业。当然,即使对于垄断性商品价格的干预,也必须符合经济规律。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那时候,原则上政府什么价格都可以管,而居民如果对于一种商品的价格不满意,也会期望政府出面把不满意的价格管一管。但是,我们要知道,这些都是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做法。2007年兰州牛肉面限价风波,就是这种计划经济思维的反映。更早一点,广州瓶装燃气价格的短暂飙升,也引起过类似的反应。

瓶装燃气价格可以做我们的老师

2006年元旦前后,广州地区瓶装燃气的价格一度不断上涨。据《南方都市报》报道,2006年1月16日广州市内15公斤瓶装燃气的最高价格已达每瓶115元,对比三个月前的价格,涨幅接近50%。自打从“温饱”向“小康”发展以来,我国经济曾经一度苦于通货紧缩,后来物价指数略有回升,也不过是涨幅百分之一至百分之三的事。现在瓶装燃气的价格竟然“一枝独秀”,不断逆市飙升,自然非常值得我们重视。

民生问题???关系百家。肩负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任,政府部门不敢怠慢。这不,广州市物价部门就乱了方寸,先是出台了元旦春节期间瓶装燃气的价格“不高于95元”的“呼吁价”,不久又发文放弃“呼吁价”,改为要求按照广东省物价部门规定的“进销差率”调控瓶装燃气的价格,同时规定一瓶一次送气费不得高于6元。可惜“呼吁价”也好,“进销差率”也好,实际上都形同虚设,于居民无补,商家并不理会。在居民看来,政府部门的忙活,口惠而实不至,加上朝令夕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受到很大损害。

必须指出,这种口惠而实不至,并不是政府部门之初衷。我相信政府部门确实是想帮助老百姓一把的,但是由于政府部门不懂得市场经济的规律,逆市而动,就不自觉地让自己扮演了挑战风车的堂·吉诃德的角色,进退失据。

话说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部门是不能对竞争企业的价格行为指手画脚的,除非是在紧急状态之下。不能做的事情却要去做,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成都武侯祠有一副长联: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面对瓶装燃气价格的飙升,政府物价部门不审市场经济之理、之法、之势,偏要做不该做的事情,就难免宽严皆误,进退失据了。

记得在此三四个月以前,我应邀参加政府物价部门的一次恳谈会,物价部门以外的客人只有几个,主题仿佛是如何做好物价调控。我是带着学习的愿望去的,但是因为客人只有几个,主人又不耻下问,后来我也就斗胆提出九个字:“细观察,勤汇报,少发言”。整个会议,我感到主持人对于客人的意见真的是虚怀若谷。但是他们对于我的“少发言”的建议,还是坦率而诚恳地表示“不敢苟同”,认为“少发言”就偏向于无作为了。需要说明的是,当时我说的是“细观察,勤汇报,少动作”,不过着重说了“少动作”是少指手画脚,不要随便发文,一句话,不要随便干预竞争行业的价格。现在回想起来,归纳为“少发言”似乎更加恰当。

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让市场在配置社会稀缺资源方面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一种商品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