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银行工作过的人都知道,银行通过贷款就能“创造”货币。举例来说,假设银行向客户甲提供房贷100万元,那么该客户的账户上就被记入100万元。因为这100万元还是存在银行的账户上,所以银行就可以把这笔贷款当做客户甲的存款再次贷给客户乙,客户乙由此也获得房贷100万元,但是这笔钱仍然存在银行里没动,于是银行可以继续放贷。在这个过程中,银行每发放一次贷款,就同时创造了一笔等额的存款,也就创造了等额的货币。就整个银行系统来说,它可以在自己的资本金和存款的基础上无限制地发放贷款。
银行放松信贷条件最终导致市场上真正的供求关系遭到严重的扭曲。比如原本年收入为10万元的家庭只能供得起价值50万元的房子,但在低利率房贷的支撑下,这样的家庭却能够支付七八十万元,甚至100万元的房款。本来一些人要存好几年钱才能买得起奔驰车,但他们只要向银行贷款,就立刻可以将奔驰车开到高速公路上。通货膨胀就这样形成了。这几年借款人和贷款人全都信心百倍,他们推动了借贷金额持续升高,也就是出现了所谓的流动性过剩,进而形成通货膨胀。
这看起来似乎是一笔皆大欢喜的买卖,银行赚利息,老百姓则可以“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先获得物质享受。但我们要记住,“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银行贷款就像铁链一般,环环相扣,一旦借款人丧失还贷能力,铁链的一环便会断裂,银行的账户上就会出现窟窿,到了一定程度之后,泡沫会突然被刺破,游戏也就玩不下去了。
美国的通用汽车为了与日本汽车厂商抢客户,推出零利率、零首付的汽车销售方式,使原本每10年换辆新车的消费者无法抵御诱惑,变成每3年换辆新车。这种销售方式扭曲了真实的供求关系,导致汽车厂商盲目生产汽车。结果金融海啸一来,消费者无法偿还欠款,使通用汽车面临一大堆烂账,导致巨额亏损。又因为通用汽车“大到不能倒”,因此政府不得不靠纳税人的钱为其输血。美国财政部在2008年注资50亿美元“救助”通用汽车,后来又在2009年5月追加了75亿美元救助资金。直到今天,通用汽车还在进一步亏损。
通用汽车的信贷模式明明已经被证明是失败的,中国为何还要学呢?在过去的2009年,世界各国都为金融危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现在它们应该认识到:发展经济,欲速则不达。金融机构过度放松信贷条件,人为地刺激经济增长,造成房地产市场、股市繁荣的景象,但这就像是海市蜃楼,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危机迟早会来临。而当危机来临时,金融机构又希望人为地缩短其过程,不惜以巨额预算赤字刺激经济复苏,甚至想跳过必经的通货紧缩期,那就更是徒劳。殊不知,现在各方“救助”、“刺激”经济的手段,本身就是造成这次危机的根源。很显然,下一场更大的危机正在酝酿之中。
目前,经济学界因为害怕引起恐慌,都刻意回避使用“通货紧缩”这样的字眼。事实上,在特定情况下,适度的通货紧缩是件好事,尤其在经济复苏的当口,通货紧缩能使供求关系渐渐趋于合理,这对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发展生产都有好处。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出现,就像月圆月缺和潮涨潮落那样自然,人为调控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而调控过度便会导致金融海啸。
在此,我举两个北欧国家的例子,一个是挪威,一个是冰岛。后者学美国实施“金融化”,走虚拟经济带动发展的道路,导致国家经济面临破产;前者踏踏实实发展生产,靠储蓄和人民的节俭成为全球最富足的国家之一,并形成了独特的北欧模式。
北欧模式的启示
一位出差到挪威的朋友回来抱怨说,他在挪威时,上午10点前基本上喝不到咖啡,咖啡店最早也要到10点才开门,而下午6点又准时关门歇业,碰到星期日,所有商店一律不营业。这哪能比得上纽约,人们在早上五六点就能喝到咖啡,有些连锁快餐店直到凌晨1点还在营业,顾客走进去照样能买得到咖啡。
而另一位远嫁瑞典的朋友告诉我,从每年的6月上旬到8月上旬,瑞典的政府机关和政府所属单位要放两个月暑假,特别是歌剧院、图书馆、博物馆这些由国家资助(被养起来)的文化机构。民营企业则放3周暑假,到圣诞及新年期间再放两周的假。也就是说,在瑞典,一般的上班族一年至少有4周的带薪假期,再加上其他法定假期、病假、事假等,他们一年中几乎有半年在休假。
我们早就听说北欧国家富有、福利制度好,但从来不知道会这么好!夏天,父母跟着孩子一起放暑假,悠闲自在地陪孩子去海滩冲浪,到度假胜地去亲近大自然,再自在地到周边国家去旅行,培养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情。瑞典的上班族有暑假(在北美,只有学校师生放暑假),而挪威人似乎并不把赚钱放在第一位,那么市场竞争体现在哪里,是不是北欧人都太“懒惰”了?
挪威经济模式
如果说北欧人懒惰,那我们怎么理解这一点,即挪威、瑞典都在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列,实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