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健康保险(人们看病不用花钱),资助高等教育(实施免费的大学教育)和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们老有所养)?无论用哪一项经济指标去衡量,挪威和瑞典都能保持在全球前三位。我们以挪威为例,对GDP指标,挪威并没有刻意去追逐,但它在很长时期内总能保持人均GDP居世界前三位;它连续6年(2001~2006年)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HDI)方面居世界首位;其2008年的人均收入居世界第一;过去4年中,挪威一直是联合国评选的世界上生活水准最高、最适于人类居住的地方。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的金融海啸过后,挪威的经济表现在全球最富裕的17个国家中的排名从2007年的第三名跃升至第一名。而经济表现在金融危机前排名第一的爱尔兰,由于学美国吹起了房地产市场泡沫,导致国内房地产市场和建筑行业彻底崩溃,在2008年,其经济规模收缩2.7%,经济表现由第一位下滑到17个最富裕国家中的最后一位,先前的地位被挪威取而代之。那么,挪威的经济奇迹是怎么创造的?
背景链接
事实上,挪威的土地贫瘠、地貌复杂,国土主要是由山区和高原组成,境内还有许多冰川和瀑布,地质构造多半是花岗岩和片麻岩,板岩、砂岩和灰岩也都很常见。由于挪威属高纬度地区,因此其昼夜长短的季节性变化非常大。从每年的5月下旬到7月下旬,这里有长达20个小时的白天;相反,从11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下旬,这里的日照时间又奇短。存在极昼与极夜现象的天然生存环境,使挪威人养成珍惜资源、勤俭节约和爱好户外活动的习惯。挪威人注重勤俭节约,这与我们的老祖宗所提倡的“量入为出”简直不谋而合。中国过去的旧货商店,在挪威被称为勤俭商店,可说是遍布这个国家的街头巷尾。
然而在20世纪60年代,挪威的大量石油和天然气被发掘,从而使得其经济持续增长。目前,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收入占挪威的出口总额的45%,仅次于俄罗斯和沙特阿拉伯这两个原油出口国,而即便是这么高的出口额也只占挪威整个GDP的20%。
挪威的石油资源如此丰富,而且其人均收入居世界第一,汽车制造大国德国又离它不远,因此它是最有资格发展汽车工业的国家。但挪威政府并没有去推行汽车文化。相反,政府积极鼓励、引导民众骑自行车或步行。首都奥斯陆的市政当局年年购买自行车,供市民免费使用,马路上到处都是骑自行车的人和行人,简直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的人们很少开豪华轿车炫耀,也并不觉得开豪华车的人就高人一等。
凡事都要赶早,人们的传统美德也必须从小培养。几十年来,“步行上学”一直是奥斯陆市政府的市政规划的一项内容:父母被明确要求不能开车送子女到学校,以保证孩子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政府通过立法,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堵塞,以确保孩子们步行路线的安全性,甚至在市中心也不例外;家长采取轮流制,每天早上由一位家长护送一批孩子到学校。天然的生存环境与政府的正确疏导,使挪威人沿袭了徒步远足(步行或慢跑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和滑雪的爱好。
在挪威人的概念里,没有一辆车是“绿色”的(即环保的)。在挪威,汽车广告必须是“真相广告”,国家消费者监察部在2008年1月发布了新的限制规定,禁止汽车制造商在汽车广告中使用“绿色”、“清洁”和“环保”这种字眼。
尽管美国也有类似于“真相广告”的标准,并由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对其实施进行监管,但你只要花10分钟看看电视就会知道,那种标准在美国简直就是摆设。如果美国的汽车制造商投放的是“真相广告”,那么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就不可能居世界第一。
中国几乎年年举行汽车广告评选活动,“挑战未来”、“尊贵”、“时尚”、“动力”是汽车厂商最爱的字眼,至于汽车给环境造成的严重危害,显然不在汽车厂商的考虑范围之内。它们投放几十亿元,甚至几百亿元的广告费,目的只有一个--多销汽车多盈利,对它们来说,投入大笔金钱做“真相广告”,岂不是傻到家了?结果,根据日本共同社的消息,荷兰的研究机构“荷兰环境评估局”称,在2006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可谓“后来居上”。
可是挪威人却制定法律,禁止模糊的广告用语误导民众,因为汽车造成环境污染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不但挪威人爱骑自行车,比利时的布鲁日、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这些北欧名城的马路上也多是骑自行车的人,汽车则很少。仰望这些城市的天空,你看到的都是蓝天白云。北美地区的空气就不及北欧清新。
由于北美国家地广人稀,因此城市规划的模型为人们在郊外居住,开车或坐火车至商业中心上班,唯一没有郊区化的纽约曼哈顿就因为汽车文化使得交通几近瘫痪。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的纽约市长丁肯斯曾派代表团到自行车大国的大都市上海取经,并鼓励民众放弃私家车,骑自行车或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