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金融让谁富有> 第10章 证券化的陷阱 (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章 证券化的陷阱 (4)(1 / 3)

而刘易斯的积极回应倒是出乎塞恩的预料。就在他们首次会谈24小时之后,美林和美国银行就已经达成交易价为每股29美元的收购协议。双方董事匆忙召开了一次特别的董事会,批准了这项交易。在2008年9月15日上午9点整,刘易斯和塞恩在纽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美国银行将以500亿美元收购美林证券。这天无疑是投资银行历史上最具有戏剧性的一天--已有94年历史的美林不复存在,拥有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这番逆势而为的大动作,一下子令刘易斯取代过往光芒闪耀的银行家,成为备受关注的银行界新王者。“闪电猎人!”“华尔街的拯救者!”刘易斯在聚光灯下沉醉了,他最大的愿望是超越前任--享誉银行界的休·麦科尔。

麦科尔曾是北卡罗来纳国民银行的CEO,最擅长以低价收购优质资产,在任职的8年间,他主持了超过100个收购项目。其中最大的一个项目是在1998年以490亿美元并购了美洲银行(Bank America),从此公司更名为美国银行。这一名称,成就了麦科尔称霸的野心,创造出业务遍布全美的巨型银行模型。

刘易斯是麦科尔的得力助手,几乎参与了公司所有重大的收购与整合业务,在一次次收购过程中,他得以平步青云。美国银行的高管们不但工作在一起,而且生活娱乐也在一起。刘易斯和麦科尔住在北卡罗来纳州的夏洛特市,属于相同的乡村俱乐部。虽然麦科尔在2001年退休了,但他活跃的身影和影响力却随处可见。

2001年,刘易斯在54岁时接替麦科尔,成为美国银行的CEO。上任之后,他在一张白纸上列出所有他想收购的公司名单,他也这么做了--他先后收购波士顿旗舰金融公司(Fleet Boston Financial)、信用卡公司MBNA、拉塞尔银行(LaSalle Bank)和美国国家金融公司。

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轰动到足以超越麦科尔的大手笔。刘易斯在2007年年初曾经开价1000亿美元,准备收购美林,却被美林前CEO奥尼尔拒绝。如今他能以不到一半的价格将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资银行品牌收入囊中,还会有比美林更大的战利品吗?假如能拣到这个“皮夹子”,那么……于是,刘易斯不顾各方施加的压力,在两天之内仓促决定达成这笔交易。他甚至怕别人抢走这个“香饽饽”,在分析师们怀疑他支付了过高溢价时反驳道:“难道我们要等美林反悔,或者等其他银行介入?美国银行必须迅速采取行动,机会稍纵即逝!”刘易斯不但是美国银行的CEO,还是董事长,他一人独揽大权,谁能说不呢?

一个兼并经验相当丰富的CEO,为什么不经尽职调查就作出如此莽撞的决定?因为他买的不是美林证券本身,而是美林证券对于他的意义。对他个人来说,并购美林有着巨大的情感上的意义--麦科尔可从来没有收购过美林,而现在,他,刘易斯,做到了。正如他在一次访谈中所坦承的:“在投资银行界,这是一个标志性的名字。一旦将这个公司(美林)纳入美国银行旗下,我们的战略目标就完成了!”他的潜台词是:我的个人目标也就完成了。

不幸的是,刘易斯这种极度膨胀的快感很快就随着美林财务状况的失控消退了。随着收购案的脉络逐渐变清晰,不管是刘易斯还是投资者都发现,美国银行上了美林的大当。美国银行在2008年12月初发现,美林的亏损远远超出它的预期,内部核算显示此前的两个月内,美林的亏损达到惊人的150亿美元,而12月的亏损状况将更糟糕。刘易斯准备放弃对美林的收购。他于12月17日飞赴华盛顿,但那时已骑虎难下。

且不说美林不答应,就连保尔森和伯南克也是恩威并施,极力劝阻他,并表示如果他放弃收购美林,这将在美国金融系统内引发灾难性的后果,而且市场和政府官员对美国银行的信任也将消减。其潜台词是:刘易斯的高位也未必能保得住。而如果美国银行同意承担部分先期的损失,那么政府除了拨给它450亿美元救助资金外,还将再为美国银行提供1180亿美元的资产担保。

事实证明,美国银行收购美林是个大灾难。一心只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塞恩,在2008年第四季度公司亏损超过150亿美元的情况下,仍赶在12月底给美林高管发放40亿美元的年终奖,他还厚着脸皮向董事会索要1000万美元的红包,理由是他通过精明的交易手段为股东争取到了利益。塞恩索取报酬的行为无疑是扇了刘易斯一记响亮的耳光。刘易斯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于2009年1月赶走了塞恩,但他自己的境遇也变得岌岌可危。

难道昔日兼并战场上的将才,现在突然变成了有勇无谋的受骗者?对权力的欲望和极度膨胀的自信,致使刘易斯判断失误。刘易斯早期参与的交易有两个主要特征:被收购的公司都属于零售银行范畴,而且当时的经济形势比较乐观。例如北卡罗来纳国民银行对美洲银行的收购,以及美国银行对波士顿旗舰金融公司的收购都符合这两个特征。这些收购都遵循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