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成坏账,放贷机构的损失仅仅是每月手续费用的降低。这导致放贷机构对贷款门槛的降低,大量滥发贷款,让低信用的消费者获得借款,导致房地产市场的泡沫。泡沫破裂后,次贷违约攀升,使得次贷债券的投资机构蒙受巨大损失。
一个改进的方法是,今后放贷机构在通过投资银行发行债券、债券按照风险高低被划分成若干组块时,监管机构强迫这些债券发行方的放贷机构投资每一组块的一部分,从AAA评级的超高级的组块(Super Senior Tranche)到债券中的贷款违约时首当其冲受损的股权组块(Equity Tranche)。债券发行方持有这些组块的百分比则要看其是否承担相当的风险。强迫贷款机构承担风险,将使得它们在今后发放贷款时更加谨慎,审查贷款人资格时更加严格,贷款发放后的违约率也自然降低。
此外,对房屋贷款证券化应当要求有足够的保证金。目前的房屋贷款证券化中,贷款价值比率(Loan-to-Value,LTV)放宽到100%,如果将有些家庭的两项房屋贷款相加,贷款价值比率甚至高于100%。在此情况下,一旦房价下降,房贷很容易违约。目前的房屋净值贷款、选择性可调整利率贷款(Option-ARMs)等房贷产品造成在房贷违约时没有回复价值(Recover value)的现象,这种情况应该改进。
记者:证券化产品的复杂性也被广为诟病,投资人并不能很好地理解产品本身。能否解释一下简化证券化产品结构的必要性?
张鸿飞:目前次贷资产的一再减计是因为交易市场中资产抵押债券的非流通性。而非流通性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这些资产的结构和风险。这些复杂证券由各大投行的数学博士研发成功,其风险连雷曼兄弟公司的CEO都搞不明白,普通投资者则更难把握。当大家不愿意购买这些资产抵押债券资产,交易市场上资金枯竭时,这些资产的流通性也大为降低,导致资产大幅贬值。今天的证券化资产的现金流有多种复杂的触发因素,根据贷款的违约和提前付清情况而定。资产抵押债券资产结构简化后,懂得这些资产的投资者会更多,也更会分析这些资产,市场上的流通性自然增加。
记者:债券交易市场上以资产抵押债券打包成的CDO、CDO平方更难被外界理解。
张鸿飞:这些第二代证券化最好被取缔。今天问题的一部分是金融工程变得更加创新,将证券化资产进一步打包证券化。进一步证券化后,新资产的风险构成完全改观,一旦交易市场受到打压,这些资产将彻底报废。产品设计者在刚开始发明出这些资产时,希望资产之中有关联因素,利用非常复杂的模型对其分析,这样的交易被称为关联交易(Correlation Trading)。但真正的情况是,在一个具有系统风险的市场上,债券中的所有抵押贷款具有完全关联,可能全盘皆输,将第二代证券化资产包括最优评级组块的资产价值冲销殆尽。
记者:在中国,资产证券化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此您有何建议?
张鸿飞:证券化机制不会消失,而且将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社会的一种主要融资渠道。对中国而言,证券化将会使得消费者的融资渠道更加多样化,从而刺激消费,促进中国从出口导向型经济转型为内需导向型经济。经济危机之后,证券化机制将更加透明、简单明了、受到更多的监管,从而降低与其相关的风险。
风险管理的失败
记者:国内的普遍看法是华尔街金融机构、投资银行在这次危机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些机构,这次危机是不是可以避免?
张鸿飞: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华尔街金融机构本身参与风险运作。风险运作按照定义来说承担风险越高,投资暴涨暴跌的概率均在增加,从而导致一些金融机构的亏损乃至破产,无论这些机构是对冲基金、投资银行还是保险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如果在你参与风险运作过程中99%的概率是盈利,1%的概率是亏损,那么你仍然有可能会亏损,甚至亏损数额远超过以前的所有盈利。这是承担风险的规律。风险运作过程中需要尽量降低风险,减少亏损总量。对任何机构而言,这涉及采取对冲等措施,多样化投资,将亏损降到最低。
但是,即使采取多样化投资,系统风险仍然无法避免,这便是目前大家看到的金融危机。可是这一金融危机并非金融机构的危机,而是金融市场危机。当投资机构发现优质评级的次贷资产在导致亏损时,它们便避开所有复杂的证券,这又导致了其他类别债券市场——短期融资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市场、拍卖利率证券(Auction Rate)市场的失败,虽然这些市场传统上被认为是较为保险的市场。
这场危机今后将被反复研究。过去几年我们或许可以做很多事情避免这场危机。但是每场金融危机都有其特殊性,危机毕竟难免。现在知道了问题的根源,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将危机降到最低,防止其进一步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