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撤就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借口。首先我要说是政治原因,不能说是经济原因,如果说因为经济原因我撤了,我们就会被认为戏弄优尼科了。如果是因为政治原因,我就有理由来指责美国。第二,经济上有合适理由的话,也可以解释为政治原因造成。你看优尼科的股价,基本就在六十六七块钱,然后开始往下跌,这就反映大家对美国政治的看法一致,它的很多股东开始卖股票,他们认为我们打不赢,因为美国的政治风险太大了。股东这么认为我就放心了,他们就不会指责我。我们就在等待这个时候,每天都观察股价变动。最后两家股价差了不到一块钱的时候我们就宣布撤出并购了。出来以后市场就认为我们在合适的时候做了一件合适的事,同时我还有一个合适的理由来辩解说是美国的政治干预。为什么后来资本市场上说中海油这个公司非常成熟,就因为我们在整个过程中,几个大的选择做得好。资本市场给了我们几条目标,你要有勇气敢于挑战,你制定的策略要根据需求,不是因为好,就不惜血本什么都干,该不要就不要。当然这是过去我说的。
收购事件的总结
就这件事最后说几点。中国企业走出去这是历史必然,这件事可能正好让中海油赶上了,我们今天不做,哪个企业另一天也得做。另外我们对收购这个过程、对自己、对收购对象都要有深刻的认知,都要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做。再一个对竞争对手要有充分准备。如果真做成了,要保证能够增值,要有真正的方案。
有人过去问过我,中海油为什么不用股票。我在这儿跟大家说一下,我们研究了一下优尼科的股东跟我们的股东,虽然我们也在美国上市,但不是一个群体。他们在我们这个公司没有投资,对我们这个公司认知度不够,如果我们要求换股,他会要求我们折价。刚才一开始介绍我们的股票走势,那是真金白银,中海油股票还在往上涨,同时还给它折价,咱们太亏了,而他们还觉得自己亏,这是一。第二你到了这个新市场,一个新股东,让他最放心的就是现金,现金不受股价波动的影响,认知度比较高,同时他觉得这对他有好处,他会帮你。在我宣布撤出之前很多股东给我写信,让我们坚持住,他去和优尼科的董事会打仗,去告他们,确实有很多人告董事会成员,但是这些都解决不了大问题。
所以从这件事上来看,尤其我们的这些老总们,将来遇到这些,其实要认清本质是什么,我们国企老说国家责任、政治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尤其是能源保障,但是这些的本质是公司要有竞争力,没有竞争力别的都没用。有人问我并购是不是为了完成国家的能源保障?我说要完成我要有本事,没本事我想完成也完成不了。这个本事靠什么?靠企业要做大、做强,作为石油公司如果我像埃克森一样,不是把全世界的油运到中国,而是中国需要油的时候可以换。给美国供应石油最多的是BT,是壳牌。包括我们有些官员都认为,你要做这件事,多少能运回国内?这都是简单的想法,其实本质上公司有竞争力,我可以把别处的油转换。大家知道我们在非洲有投资,我们一定从非洲把油运回来吗?我可以在当地卖了,在附近买。本质上就是竞争力。
对话
问:傅总,我提一个国内的问题,因为涉及很多外资并购,那些反对外资并购的,我发现很多依据实际上是优尼科的案例,实际上国内把这件案子反过来理解了,我不知道您对这件事怎么看?
答:这件事跟我们可能有关,也可能没关系。有关就是可能我们这个案子作为一个起点,美国开始贸易保护主义,然后延伸到欧洲,现在发展到全世界。最近我在芬兰有一个发言,批判这种贸易保护主义,它先从发达国家开始,现在实际上蔓延到了所有国家。像拉美国家开始搞国有化,中欧包括俄罗斯缩小外国公司进入的比例,欧洲与我们的贸易摩擦也好、制裁也好,其实都是贸易保护。我们国家呢,我觉得包括徐工被收购的案子在内,是两种因素搅和在一起,一个是有民族情感上的因素。
另一个因素就是认为我们国家发展了几十年,建立起来的行业领头的企业不应该就简单地卖几个钱,因为这是几十年发展起来的产业。现在在制造业,中国公司如果不成为世界龙头的话,我觉得我们就失职了。为什么?现在中国制造业有这么大的市场,世界的制造业往中国转移的时候,带来了那么大的市场,我们缺什么?可能是技术,可能是资金。但是了解资本市场的都知道,技术和资金都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资金只要是能滚动,市场太多了。技术除了有些国防需要的以外,并不是一定要有一项自有技术。我倒觉得中国现在的机会确实非常好,我们要会利用。但是中海油并购优尼科这件事从中国整个的反应来看是跟美国不完全一样的版本。
现在我们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环境要比以前更难了,因为前几年美国也好,其他发达国家也好,都用经济一体化或者自由贸易来打开其他国家的市场。现在像中国、印度这种国家,反过来要占领发达国家市场的时候,他们开始关门,这样也会影响其他国家,现阶段中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