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的、跟随的、千年老二的搜狐能够一直不被淘汰,没有出局。
因此,如果你自认为个人的品牌张力远大于你的企业,或者想把个人品牌直接转嫁到企业品牌上去,你完全可以学习搜狐之初的张朝阳,夸张地玩,夸张地秀,夸张地利用媒体,但玩和秀的主题,一定指向你的企业。甚至,如果你已经是行业英雄,而你的企业还是个面瓜,那么,你完全可以这么做:
第一,利用自身的媒体关系尽情发挥。
第二,在行业论坛里指手画脚,大讲特讲,当然别忘了让大家隐约看到企业的背影。
第三,你还可以借助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等平台,写写提案、成果报告等,给企业敲敲边鼓。
2高调捐款也有错?陈光标勇敢的悲哀
与张朝阳高调时赤裸裸的商业作秀相比,陈光标的高调可以说是温情高调、人性高调、公善高调,穿着社会进步的豪华大衣。
关于陈光标和对陈光标的质疑,我毫无保留地先贡献两个结论:
第一,即使我们相信陈光标在被转述或报道的过程中,因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其善捐的数字可能会有夸大的成分,但也不影响陈光标对社会慈善的巨大效应。而且,除了他本人的捐款额,他制造的“慈善”和“悲悯”波纹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他捐出的数额本身。这是他相对于比他捐得更多的“默捐者”来说,对慈善环境意义更大的地方。
第二,媒体对陈光标的监督也是重要的。媒体监督的意义,在于让首善更真实,更让人信服。当然,有人怀疑媒体报道背后有阴谋,以及陈光标高调行善是为了对他商业进行提携,这似乎都是很次要的可以忽略的因素。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陈光标的高调行善和质疑陈光标的过程吧。
陈光标真正跃入全国人民的眼帘,是在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当时,他带着120人、60台大型挖掘机第一时间从江苏千里驰援四川灾区。此后,他又先后向震区捐款、捐物,总价值超过1亿元。
也因此,陈光标被授予“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称号,并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08 CCTV年度经济人物”。他还先后于2008年、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国首善”、“中国最具号召力慈善家”称号。
自此之后,陈光标一发不可收拾。他将自己的高调行善通过一次次不同的作秀发挥到了极致,比如他堆“钱墙”、现场发红包。他还声称,在巨富中死去,是可耻的。
陈光标的所谓“暴力慈善”,终于给他引来了灾难。
2011年4月23日,《中国经营报》刊发了《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对陈光标的善行逐一追踪质疑。当然,核心质疑就是两点:一是称捐款多有水分,有的甚至就是虚捐,查无实据;二是陈光标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经营困难,负债率畸高,接近100%,且利润较少,陈光标哪儿来的钱捐款。
正是这篇《中国首善陈光标之谜》,直接导致了陈光标无缘2011年首善之名,甚至没有进入“2011中国慈善排行榜”。
此后,质疑和驳疑的声音,在新旧媒体或其他场合形成拉锯。
不久,力挺的声音也响起来。
2011年4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李泓冰的文章《怎样看待高调的陈光标》,呼吁对乐于行善的人,不妨多一份理解。
2011年4月30日,冯小刚连发6条微博力挺陈光标,其中一条这样说道:“高调慈善怎么了?谁规定必须低调呀?做慈善又不是做贼,见不得人?”
说到底,陈光标高调捐款不仅给他自己惹出了祸,而且惹出一个公共话题:慈善是不是就是完美,慈善家是不是就是完人?
虽然,由于社会主流对慈善的宽容和需求,陈光标算是渡过了诈捐的劫难,但经此一劫,他沉淀了很多。从他事后的眼泪和他“我可能对慈善是过于急躁了”的似是而非的悔悟中,我们似乎看到,他不愿表达但内心可能终于明白:当“慈善暴力”遇到“非暴力不合作”的媒体和社会舆论(虽然不能代表社会舆论的全部),他是断然消化和承受不了的。
高调,向来不是中庸的中国社会所愿意坦然接受的。陈光标的失误在于,他不应该通过慈善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并且影响力在许多地方已经转化为生产力之后,还变本加厉地一次次挑战社会的极限,挑战媒体的神经。
陈光标可能会以为,慈善这样的话题,可以无限发挥,可以长期持有。但其实,任何路,都有尽头。
因此,在公关问题上,作为总经理的你必须明白:
第一,企业家可以高调,但要见好就收,适可而止。
第二,企业家可以高调,但要看有没有用,有多大用。
第三,企业家可以高调,但你一定要对高调可能给企业带来的消极影响有足够的承受力,作好心理准备。
因此,高调还是低调,都不是问题,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