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李肃说中国企业的活法> 第20章 紧缩之后的霜降(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章 紧缩之后的霜降(3)(2 / 3)

和体制分割两个瓶颈之外,黄关从还面临国有企业全面改制的改革障碍。黄关从在中纺机、二纺机培养出了一大批很年轻且富有活力的企业管理人。在经济低迷期,如果可以全面改制,用市场化的机制推动下属专业公司的战略转型,企业也可以有所突破和有所作为。但是,作为上海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全面变革的MBO改制,几乎是无法操作的梦想。

因此,太平洋机电的深层次困惑,是我们与黄关从共同的困惑,这些难题都为黄关从日后的隐退埋下了伏笔。

黄关从的急流勇退

太平洋机电后来的发展令全社会吃惊。黄关从把这场变革的大势造到了极限。但更让人吃惊的是,在太平洋机电发展到重要的十字路口时,他突然选择了离开。1997年6月,黄关从辞去太平洋机电总裁一职,出任民建上海市委主委;1997年11月任民建中央副主席;1998年任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关从的这个选择,曾经是中国企业界轰动一时的新闻,它不仅在太平洋机电内部引发了“地震”,也成为全国企业家的热门话题,各方看法褒贬不一。

由于黄关从的离开,太平洋机电的政策优势、改革力度、团队结构、整合能量等各个领域,都随之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设想的所有战略,也因此而中途搁浅。

在这次咨询中,我们最大的收效,是开始对企业家能量做全面考量,最终形成了一套研究企业家的方法。

第一,在我们看来,企业家受其实践经验的影响,一定会形成战略思维的“封顶点”。企业家不同的封顶点,会决定一个企业全然不同的目标和方式,而这种封顶点之所以会出现,又与环境和机会密切相关。也就是说,特定的市场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既可以催生出“志高于天”的企业家,也常常会因为突发的环境逆转而毁掉优秀的企业家。一个企业一旦生不逢时,再有志向的企业家,也只能是“命比纸薄”,急流勇退。

第二,企业家各自存在多种偏好,如政治偏好、营销偏好、社会活动偏好、研发偏好、管理偏好、金融偏好,等等。一个企业家的封顶点不是一成不变的,但他们的学习与调整的能力和速度取决于他的偏好容量。偏好过于狭窄,会产生“偏好排斥力”,并因之丧失学习和提升的机会。反之,某些历史性的机遇,又会使很多低点封顶和偏好过窄的企业家,因为外部的刺激而跳出自己的偏好局限,走向境界更高的创新之路。黄关从是一个企业战略偏好与社会政治偏好并存的历史人物,1996年、1997年的经济低谷和环境障碍,是影响其偏好转移的催化剂。

第三,企业家团队的功能结构。一个企业的团队结构对企业家的偏好可以起到互补作用。黄关从手下有一批年轻干部,而且他还在实施一个培养选拔第二梯队的人才工程。从产业整合的角度看,太平洋机电公司内的人才潜能集聚很好,完全具备了内部整合与外部扩张的人力资源。但是,失去主帅黄关从的团队,完全改变了企业的人才结构,破坏了企业的能量基础。黄关从的继任者是张文卿,一个相当谦和又颇见睿智的年轻人,他在上任后多次找我,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用自己的谦和稳定了太平洋机电,又用他的睿智做了很多局部变革。但是,黄关从时代的大手笔已经随风远去了。

第四,企业家团队的开放程度。企业应该怎样引进外来人才,怎样融合外来文化,怎样靠外来人才调整内部团队结构,进而弥补企业家的偏好和移动企业家的封顶点,把企业推到更高层面。黄关从的从政之路该怎样走?我认为,历史如果允许黄关从完成MBO的改制,并引进一批更有国际化思维的海归人才,把企业做到三一重工那样的水平,黄关从将以一个民营企业家的身份进军政界,从而在政坛发挥更大的作用。

以上四点,正是太平洋机电案例给我们的启示。

太平洋机电的深层思考

太平洋机电遇到的问题,表面看是黄关从个人职业选择的意外改变,但其深层的矛盾,还是全面紧缩时期的中国经济衰退。我们认为,90年代中后期的全面紧缩,对城市国有制造业的打击是致命的。在这种致命的打击面前,如果我们的国有企业迅速改制,将会有一部分企业脱颖而出,通过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和灵活的机制完成全面转型,走上一条提升原有战略、变革原有文化、再造原有组织、提升原有管理的全新之路。但是,在整个经济的紧缩期里,让一个“志高于天”的企业家去做无米之炊,显然是力所不及。

90年代中后期的紧缩政策,导致了中国竞争性行业国有企业和城市制造业的全面衰退与崩溃,导致新中国成立四十多年的全民积累大幅缩水。更重要的是,紧缩政策对一代企业家的摧毁性打击。10年以后,当我们为大批民营企业的农民企业家咨询时,让我常生无限感慨:如果没有中国的第二次紧缩,而是沿着经济飞速成长的道路继续发展,如果中国的MBO改制从“南方谈话”之后就全面推进,中国80年代、90年代那批企业家积累起来的能量就会正常传承,而不是断代再造。同时,中国经济发展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