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外部,一是要同平时与企业息息相关的公众保持联络,及时告诉他们企业在危机后的新局面和新进展;二是要针对企业公关形象受损的内容与程度,重点开展某些有益于弥补形象缺损、恢复公关状态的公共关系活动,与广大公众全面沟通;三是要设法提高企业的美誉度,争取拿出一定的过硬服务项目和产品在社会上公开亮相,从本质上改变公众对企业的不良印象。
企业公关危机处理的线性模型表明通过这三个阶段的工作,受危机损害的企业是可以恢复的,进而还会发展得更好。
(四)适时反击
面对失实的新闻报道,企业应了解报道失实的各种原因,必要时诉诸法律,借助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揭穿谣言。但运用法律进行反击必须慎重,应该只限于追究责任,不可抱敌对态度。企业在依靠法律手段的同时,还应采用其他公关手段,相辅相成地达到顾客满意和企业利益、声誉得以保证的“双赢”局面。
(五)化危机为契机
企业可随机应变地把危机的导火索转变为某项促销活动的起点,借危机事件的声势,轰轰烈烈地宣传企业及其产品,圆满平息危机。企业必须有公关策划的逆向思维,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联系与转化机遇。但更重要的是,企业应了解危机的起因,反省、完善自身,以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出现。企业的危机是把双刃剑,表面的坏事也许是件好事,别人的危机也可能是自己的机遇,但如何转化则全靠巧妙的危机公关。2000年10月,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召开紧急会议,将PPA列为不安全药物,禁止使用。中国的三九“感冒清”便在电视广告中声明不含PPA。络时代,互联让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从前企业只需对某一地区的公众负责,但现在却需要为全球的人负责任。企业应充分认识到危机随时都可能发生,认识到危机会带来巨大的威胁,但也蕴藏着契机,企业应重视消费者的知情权,正视危机公关。
(六)危机管理改正
在危机事件处理完成后,人们必然能发现一些先前所议定的危机对流程的某些弊端。为此,很有必要在危机处理之后,对之进行相应的改进。
在进行完危机处理后,应当再次强调危机意识的作用,教育员工,并修正、补充危机管理内容。危机事件的正确处理能使企业绝处逢生、化险为夷。但危机中暴露出来的企业管理、员工素质、公关状态等方面的问题却不能忽视,企业应以此为典型、生动的教材,深入地对员工进行一次公共关系教育和培训,使每一个员工都能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自觉将自己的行为、形象与企业的命运、形象联在一起,让“我是企业形象的代表”的观念深入人心并化作做为的指南。
同时,更需要吸取教训,制定危机管理计划。危机是任何企业都不愿遭遇的,无论是处理危机还是重新获得公众好感、恢复形象,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巨大。常言道,花钱买教训。那些临阵磨枪、仓促上阵的企业,必须吸取深刻的教训,危机过后应立即着手制定企业危机管理计划,必要时寻求专家和公共关系公司的指导和帮助。这样,才不至于再犯同样的错误。综上所述,企业危机不可避免,但企业危机可以防范。加强危机管理,制定相应的公关对策,那么,企业在危机来临时,就能够从容应付,转危为安。
(七)重塑形象
要重塑形象就要继续传播企业信息,表达企业重塑形象的决心和愿望。企业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是企业获得公众了解和信任、争取公众支持与合作的有力手段。在企业经历危机考验之后,更需加强企业对外的信息传播,消除公众在心理和情感上的阴影,提高企业的美誉度。
当然,再举办一些富有影响的公关活动,还可以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美誉度,营造良好的公关氛围,尽快挽回危机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娃哈哈集团的危机风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92年夏秋之间,因为“娃哈哈果奶”被南京卫生防疫站抽检,其含乳量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30%的标准,为不合格产品,使“娃哈哈”在南京遭受了严重的信誉危机,成为“娃哈哈风波”的起因。事后,为消除影响,在1992年8月15日和16日晚,娃哈哈集团借德国布伦瑞克体育舞蹈团访华之际,在南京五台山体育馆举办了“娃哈哈之夜”大型晚会。一时间,“娃哈哈衷心感谢南京人民的深情厚谊”的招贴画和标语贴满了南京的大街小巷。这一举动不仅赢得了消费者的理解,部分化解了危机,也进一步宣传了娃哈哈的品牌,扩大了企业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重塑形象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下几个方面:
1把公众利益放在首位
企业的良好形象离不开公众的支持,所以要维护企业形象,首先要拿出实际行动维护公众利益。当危机发生后,企业应把公众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不能一味顾及自身所付出的经济价值。
1982年,美国芝加哥有几人因服用了一种叫做泰诺尔的止痛镇静药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