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败走中国> 第15章 帕玛拉特:钱袋与脑袋的较量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章 帕玛拉特:钱袋与脑袋的较量 (1)(2 / 2)

多,市场鱼龙混杂便是必然,这给消费者造成的错误印象是乳业技术壁垒很低。你说你是高科技、是国际配方,中国的消费者会说:那还不都是中国奶牛下的奶吗;如果你说你没在中国生产,可消费者认为液态牛奶最重要的是保鲜。进口概念、国际品牌概念在保鲜面前自然显得单薄,没有充分的说服力。

帕玛拉特忽视了这一市场特性,也没有对消费者进行任何教育,使得这一配方战术几乎成为“对牛弹琴”,没有发挥丝毫的作用。

默认了蒙牛的成长

上海人均牛奶消费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倍,居全国首位。1999年,帕玛拉特进入上海市场,主打产品为当时还极为少见的利乐枕。凭借“先入为主”的优势,在这个产品上帕玛拉特很快就成了市场上的老大。2001年南京厂投产后,利乐枕产品一出来,经销商就到工厂来排队抢产品,出多少抢了多少。但是当时的外方管理层一看产品这么好卖,赶紧涨价,涨价之后火暴依然,还涨,还火暴,再涨!平均两个月内涨一次价,人为地把价格拔高了。经销商刚开始的时候还能接受,但已经开始有意见了,结果当蒙牛的价格略低的利乐枕产品一出来,全部都转到蒙牛那边去了。既然产品相似,他们犯不上花更多的钱买一样的东西。

帕玛拉特在上海做利乐枕产品时,完全就是靠人员推广。市场部的人员去跟终端谈判,做一些形象、堆头等,影响范围都比较小。帕玛拉特上海分公司的一位前管理人员举了个例子,当时上海分公司可以支配的市场费用大约是上海市场销售额的5%,而帕玛拉特在上海做得最好时年销售额达4000万~5000万人民币,折算下来市场费用大概是250万。但是,这笔钱包括所有的费用——人员工资、卖场进场费等,刨去这些,所剩大概就是这笔钱的1%~2%。1年3万元的市场推广费用,用“杯水车薪”来形容不算为过。

一位前管理人员说:“在产品推广费用极少的情况下,我认为我们当时已经把潜力发挥到了极限:硬碰硬肯定不行,假设上海的卖场有100个,其中90个是光明的重点,那我就重点做其他的10个。”当时,帕玛拉特甚至把几个想进入上海做利乐枕的对手都打下去了,比如西安的多鲜、美国迪斯尼的乐易通,“我的方法就是分析它的长处和短处之后,打它的‘软肋’,比如多鲜由于运输的路程比我们长,生产日期肯定没有我们近”。

但他们无法打败蒙牛,不仅仅是因为蒙牛的价格低,还因为蒙牛在产品宣传推广上的一掷千金。蒙牛倚仗自己牛奶的独特品质,推出了强有力的免费品尝活动和买赠活动,并辅以络营销这个最现代的营销工具——蒙牛公司尽管诞生在一间小屋里,但用的是上海最值钱的销售(易购365),消费者打个电话,牛奶就送到家里。

借助易购365,蒙牛首先采取了产品试用模式,将蒙牛牛奶的样品免费赠送给经过细致分析精心挑选出的5000户家庭,请这些客户品尝,随后进行一定程度的跟踪及回访。接着,又委托易购365向目标消费者发送奶票,奶票的价值正好是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牛奶用量……

牛根生回忆说:“有两家强大的公司做后盾,我怎么能不敢开发上海市场?但是,在战争进行到最残酷的时候,仗打得最激烈的时候,首先,我们的大股东上海烟糖公司做了逃兵;然后,利乐公司的皮特尔也溜掉了。当时本来是三家公司共同开发市场的,但整个买赠的钱花到800万的时候,一看投资这么多的钱,这两家都跑了!皮特尔只给我90万块钱。三家开发市场,两家共支持了130万。后来我一直在调查市场:怎么样?喝过牛奶的人说好没?说了!喝过牛奶的人有没有不买的?没有!好,继续投!当总的买赠投资增到1000万的时候,‘哗——’,整个市场开了!上海人就要喝‘蒙牛’,就要喝‘蒙奶’,没办法。这就是我们享受的特殊‘待遇’。蒙牛人有骨头!上海市场终于拿下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