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人认为,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主权国家之间应当是竞争关系,不可能真正融合。
中美融合在2001年12月后才获得快速发展。由于缺乏早期的相关数据和理论,所以我们无法追溯中美两国融合的早期发展路径。美国的实力受到了恐怖主义的袭击和阿富汗、伊拉克两场战争的削弱,同时在制约朝鲜和伊朗的过程中,其发展速度也受到很大影响。欧盟与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相似,除此之外,还要应对诸多繁杂的内部问题,比如土耳其加入欧盟的问题和对待东欧各国的态度问题。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国家,很多私营企业把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增长市场。如果你是卡特彼勒公司或通用汽车公司的一名管理者,那么你会把中国作为公司发展的下一个巨大市场。
2002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相关企业纷纷缩减开支、减少商品库存;电信部门在向光纤领域投入巨资后开始变得不景气;经济学家担心通货紧缩、消费者需求锐减和长期增长受到影响等不利因素出现。这时,中国成了全球经济的“救世主”,中国的加速发展令很多人刮目相看。
很快,中国的发展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也有人对中国长期发展的能力提出了质疑。中国的经济活动过多依赖于政府财政支出和低成本商品的出口。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并不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加速发展的同时,美国的经济开始复苏,但是这一轮的经济增长并没有像以往一样伴随着通货膨胀和工资上涨。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对当时全球经济高增长、低利率、低通胀的现象感到非常迷茫。有些人对该现象进行了解释,认为造成这种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中美两大经济体融合得更加紧密,而且这种融合是悄然发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