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风云晋商500年> 第4章 雄风乍起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章 雄风乍起(2 / 2)

第一代

明代山西商人靠贩粮贩盐发家致富,散见于各类史籍。蒲州范世逵、洪洞李映林、临猗阎天杰、大同薛氏和李氏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但最为闻名者,当数蒲州的官商家族张四维家族和王崇古家族。

王崇古,今山西运城永济县人;张四维,今山西运城芮县人。在明时,两地均属平阳府的蒲州。前者时任宣大总督,后者为吏部侍郎。两家都有盐商背景:王崇古之父王瑶、伯父王现、长兄王崇义、从弟王崇勋、舅父沈廷珍、姐夫沈江等都是商人;张四维的父亲张允龄、叔父张遐龄、弟张四教、岳父王恩等也都是晋商。

在明朝,盐业是反腐败的重点领域。明政府禁止4种高官及其家人、奴仆从事盐商业务,这4种高层分别是监察官员,权势之家,公、侯、伯及四品以上文武百官,但在宣德、正统年间,这项禁令成为一纸空文。

成化年间,原来在禁止之列的达官显贵居然直接奏请皇帝取得巨额盐引,然后转卖给商人以获暴利。到弘治年间,盐业已被这些官员垄断,商人要想获得盐引,必须依靠官家。

1571年4月,河东巡盐御史郜永春发起了对王崇古和张四维的弹劾。他说,盐法之坏,在大商专利,势要横行,并称王的弟弟和张的父亲是大商,言下之意,王张家族为势要,请皇帝“治罪崇古,而罢四维”。

从时间上看,在郜永春弹劾王张两人的前一个月,即1571年3月,一场持续了三年、对蒙古是战是和、是否对蒙古开放马市的争论,刚以议和派占据上风而告终。

这场争论源于蒙古首领俺答的养孙把那汉吉投降。他自聘了兔扯金的女儿做未来的妻子,但俺答却将其所聘之女许配给了其他人,把那汉吉一气之下,于隆庆四年(1570年)9月到大同镇败胡堡,投降明军。

这时大同的最高军事首领就是宣大总督王崇古。军人出身但有商人家庭背景的王崇古认为,“此奇货也”!他深知此事可以游刃有余之处,就与时任大同巡抚方逢时联名上疏,提出把那汉吉归附事件的上、中、下三策,并把封赏把那汉吉作为上策。

当时的御史饶仁侃、武尚贤、叶梦熊,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赵贞吉等坚决反对接受把那汉吉归附,主张对蒙古采取强硬军事手段。王崇古、张四维、张居正(湖北人)等则主张议和开马市,两派观点针锋相对,以至于兵部尚书郭乾不知所措。

最终,隆庆皇帝采纳了议和派的建议。俺答原以为养孙自投罗网,必死无疑,后听到把那汉吉不但没死,反而封了官,于是将明朝叛臣送还明朝,换回养孙,并上书愿世代服从明政府。王崇古再次上奏朝廷,希望加封俺答爵位,将其作为属国,与俺答订盟通贡,开放马市。

隆庆皇帝从其议,与蒙古议和,封俺答为顺义王,其幕下皆授衔,是为“隆庆议和”。议和内容还包括,允许与蒙古通商贸易,每年一次在大同、宣府、山西(偏关)三镇的长城以外开设马市,蒙古族用马匹换取其需要的布帛、菽粟、皮货、服装、针、线等物品和杂货。

王崇古是议和的主要推动者,《明史》记载,“贡币之议崇古独成之”。王崇古的外甥、吏部尚书张四维也是议和的积极推动者。为了实现议和及开马市,张四维曾设法联络内阁大臣高拱。《明史》载:“俺答封贡议起,朝右持不决。四维为交关于拱,款事遂成。”

虽然郜永春弹劾王崇古、张四维之事不直接涉及隆庆议和问题,但从弹劾时间来看,显然是对议和派的不满。两派的分歧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斗争错综复杂,随后引发了明朝历史上一场大的政治地震:兵部尚书郭乾辞职,次年五月,内阁大学士首辅李春芳辞职,高拱、张居正先后出任内阁首辅,与张家有姻戚关系的杨博出任吏部尚书,反对议和的户部尚书张守直辞职,由山西籍官僚王国光就任户部尚书。

高(拱)张(居正)内阁继承了王张家族的执政理念,他们对内励精图治,整顿政府机构,督促公务,考核官吏,在与俺答议和通贡的同时,对外切实加强边地防务,不仅调用抗倭名将戚继光镇守蓟州镇,还重用各镇督抚总兵王崇古、方逢时、刘汉、马芳等著名将领,切实加强了沿长城各镇的防御。

王崇古、张四维等在议和、开市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背后影响和推动这一政策的,其实是以晋商为代表的商人。在山西,靠盐业起家的很多商人,其中包括号称天下首富的平阳(今临汾市)亢氏、代州的冯忠等,都是依靠官府势力而成为晋商第一代富商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