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想谈的是,20世纪经济学对理解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组织的功能所做的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信息的角度来理解人们的经济活动。一种经济体制就代表一种通信方式,代表一种信息的传递方式,这是我们作为经济学家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原因。10年前柏林墙倒塌,不但是一种体制的倒塌,而且是一种通信方式的倒台:纵向的、等级制的信息处理方式,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经济增长需要更有效率的、横向的、网络式的信息处理方式。实践已经表明,并且将来还会表明,这样的处理方式会对人类经济活动、福利水平产生重大的积极影响。互联网首先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今天我想先谈谈中国互联网经济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另外,我想用两个案例来讨论中国发展互联网经济最要紧的条件到底是什么。
我一共准备了五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经济体制和通信模式;第二个问题是对互联网已有的统计和预测做一些预测,做一些我自己的评价;第三我们要讨论从互联网正在向互联网经济的转变对中国意味着什么;第四个问题是我的重点,即讨论在中国发展互联网经济需要很多制度的条件,要做非常重要的政策选择和体制选择;最后我试图从福州的IP电话案例以及最近关于外资能否进入中国互联网经济两个案例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
中央计划体制纵向等级所能够处理的信息量是非常少的,这导致了社会无法有效地协调越来越复杂的经济活动。我想至少50年前,哈耶克在批评计划体制时就指出了这一点。当时苏联经济还非常强大,是当时所谓反法西斯的主流,所以哈耶克的见解在当时,即使在西方的知识分子里也没有很多人同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哈耶克对中央计划体制的批评,特别是对中央计划体制的信息传递模式、通信方式的批评,点到了体制的要害。我们中国非常有幸从1978年以后,开始了从中央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这个转型同时就是通信模式的转型,计划体制下只要把中央的信息向下传达,指挥底下的活动就可以了,而现在是成千上万个企业和上亿的家庭要做经济决策、要获取信息、要互相交流。所以在纵向通信体制向横向的、网络式的通信体制转变的过程中,中国经济发展自然会带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那就是1978年以来,通信产业在各个产业中一直是发展最快的,2001年上半年的数据也表明了这一点,通信还在高速地增长。而这种增长是在整个国民经济进入了所谓通货紧缩、经济增长率下降、社会的失业量增加的条件下取得的。对于这个发展,我的看法是,它不单单是纯技术的原因,它首先是由巨大的社会需求造就的:如果没有中国经济从中央计划体制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我们不可能有通信产业这样的发展,这是我想阐述的第一点。
对于互联网经济和互联网,现在还很难准确地讲。首先它是一个新的信息沟通模式,这种通信模式在中国刚刚起步。从统计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互联网经济的两个特点。首先,它的发展现在还处于非常初始的阶段。从上网人数看,1998年底是210万,今年(2001年)到6月底是400万,到年底有几个估计,可能是600万,有的估计还将多一点,这个数占我们国家的人口的比例是非常之少的。另外,我国个人电脑的保有量也是非常小的,个人电脑里上网或联网的机器也很少。而且,整个互联网经济的收入在1998年,估计一共也就4亿美元,这是起点的水平,说明整个产业还处于萌芽状态。但在另一方面,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表现出它的高速成长的特点。
第一个就是作为互联网基础的通信产业一直在高速增长,过去9年的平均数据是每年增长将近50%,今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是翻番的增长,超过100%的增长率。在通信的结构里非常有意思的是,随着原来的固线到后来的移动电话,数据的传输会越来越成为主导的形式,发达国家已经看到了这种未来的趋势。那么对于中国通信未来的估计,结构也是一样的。从1998年到2003年做5年的估计,数据传输将是成长最快的,因为这个行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被估计为7.5%,而数据传输每年平均增长高达25%。所谓数据传输就是包括互联网在内的一种基础设施,一方面数据传输的发达在很大程度上是互联网的需求刺激起来的,另一方面它也给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
据统计,中国互联网用户的增长速度非常快,现在眼看就要达到1 000万户这个门槛了。根据对未来5年的估计,2003年中国互联网的用户可能达到3 000万户的水平。很多专家认为,3 000万户对于互联网经济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门槛、临界点,突破了它就会形成规模经济,进而造就一个产业。关于收入也有一个估计,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目前的收入主要是接入费,其次是网上的广告,电子商务目前所占的比例非常小。如果拿中国和美国比较,互联网收入差很多数量级。但是,从1998年到2003年,中国的整个互联网收入成长年平均要达到90%,将近每年都要翻番,而美国是 39%,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