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质是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个专业术语,意思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气质和性格。一个理想的上司要提高影响力,就必须先修炼内心,拥有六个方面的基本特质,这六个方面的英文单词都是以P开头,所以也叫领导的“6P”特质。
远见(Purpose)
上司首先要具备的特质就是要有远见。所谓远见能按照事物的发展规律,准确预测发展趋势的一种能力。中央电视台曾经有过这样一句广告语:因为站得更高,所以看得更远。思维的高度决定了人生的高度,脑袋决定了口袋,思路决定了出路,格局决定了人生。所以,一个企业能做多大,不取决于这个企业有没有钱,而是取决于企业老板的志向有多大、眼界有多高。
秦末,刘邦和项羽争夺天下,最终刘邦以弱胜强,建立汉王朝,而大英雄项羽却自刎乌江,落得个凄凉下场。论出身,刘邦本是个无业游民,手无缚鸡之力,连吃饱饭都很困难。后来在萧何的推荐下,才当了个小小的亭长。后来拉了一帮农民出身的“业余士兵”起家。项羽出身名门贵族,自小受到伯父项梁的真传,“力拔山兮气盖世”,又有一大帮人追随左右。若按最初两人的实力,刘邦是绝无胜算的。是什么特质让刘邦取得天下的呢?是他在用人和用兵策略上有远见。
在用人问题上,只要有真才实学,刘邦都能知人善任,不吝于授权。比如韩信,当萧何说韩信是个人才的时候,刘邦虽半信半疑,但依然依萧何所言,设坛拜韩信为大将军。在韩信攻下齐国,要求刘邦封他为“假齐王”时,刘邦在陈平的提醒下,封韩信为真齐王。
在用兵策略上,刘邦曾与项羽约定,谁先打到咸阳,封谁为秦王。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先进入咸阳,灭掉了秦朝。在张良的劝解下,为了保存实力,刘邦主动退出咸阳,并在霸上召集当地的名士,和他们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秦朝苛刻法制。这一措施使得刘邦赢得了民心。
我建议企业的老总一年中至少要离开企业两个月,到外面去看看,否则整天待到企业里,只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因身在此山中。”到外面去看看世界,反思检讨一下,经过一段自我提升的历程就可以开阔眼界,这样才能看得更高、更远。
热情(Passion)
不管是那个层级的领导,都必须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和事业拥有特别的热忱,要有愿意做事、主动做事的精神。此外,上司还要用自己的热情点燃下属的工作热情。一个不能够燃烧下属工作热情的人,或者说不会激励下属的上司,是没有资格做领导的。
杰出的领导人必须是造梦大师、激励大师,是能在精神上鼓舞下属、行动上指引下属的人。
毛泽东在任何困难的时候,都包含热情,没有人能激励他,他能激励所有人,这就是伟大的领导人。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进入低潮。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许多人对革命事业悲观失望,有人甚至发出“红旗还能扛多久”的论调,毛主席以饱满的革命热情和乐观的革命精神,写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批评了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的悲观思想,为红军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1933年,由于王明等人的错误指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损失了大片根据地,被迫转移。国民党一路围追堵截,红军损失惨重。在人们极度悲观失望时,毛泽东建议在遵义召开会议,讨论红军的未来。在会上,毛泽东鼓励大家不要悲观,并提出要一路北上,到敌人最薄弱的陕西,与刘志丹的队伍会合。历史证明,这是当时做的唯一正确的选择。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内部出现了“亡国论”甚嚣尘上,以汪精卫为首的一批亡国奴投敌叛国,国内一时陷入亡国灭种的悲观情绪中。为了振奋人心,鼓舞国人的斗志,毛泽东对中日两国的实力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在1938年写出了《论持久战》一文。毛泽东在文中指出,日本帝国主义虽强,但人少,国内资源匮乏,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我们要跟他拼消耗、拼时间,最后把日本侵略者拖垮。毛泽东的这篇文章一经发表,无数国人为之振奋,并最终把日本人赶出了中国。
相比于领导才能,领导人的热忱更重要。要想保持对工作的热忱,就要给自己订立目标,做出详细的计划,并达到目标。在达到这个目标后,再制定下一个目标,并努力实现。如此才能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
自我定位(Place)
每个人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上司不应该是什么都会的全能人才,而应该“两利相交取其重,两害相交取其轻”。“舍得”的真正含义就是没有舍就没有得。很多人什么都想去做,什么都想去学,结果是什么都没有做成,也没有学会。领导的任务就是决策、用人、承担责任,如果领导整天跑去听财务的课,回去以后说财务总监做得不好,这会给管理带来反效果。老板只要学好人力资源,懂得管人就行了。如果领导去学下属的专业,回来指导下属工作,就会严重阻碍下属在工作岗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