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第36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预见(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态势预见(1)(1 / 3)

未来20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生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区域经济的运行机制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并促使其呈现出一些基本的变动态势。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势

1.企业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区域经济运行效率不断提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由以政府为主逐步转向以企业为主。企业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组成要素,求得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投资的最终目标。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企业为了赢得最大利润,必须最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技术进步.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因此,提高经济效率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发展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企业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国有企业.一类是非国有企业。从两类企业的数量对比看,非国有企业的比重不断提高,从1980年到1996年,非国有企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非农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39.4%上升到68.7%,实现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由18.1%上升到47.5%,非国有工业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比重由24%上升到71.5%。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至今仍有大部分未脱离传统体制的运行轨道,国有企业改革步履维艰。非国有企业则一开始就在体制外运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虽然也存在许多问题,但总体上看,其运行效率高于国有企业。国有工业企业的资金增加值率为16.6%,非国有工业企业为24.9%,资金利税率两者分别为5.6%和6.5%。因此,市场体制将会提高区域经济主体的资源利用效率,从而提高区域经济运行的整体效率。

从不同的地区来看,产权结构的不同将是影响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因素。非国有企业比重高的地区,一般而言经济效率也比较高。

中国沿海地区市场化程度高,非国有企业比重高,区域经济发展快;中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则仍然以国有企业为主,市场发育相对缓慢,区域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西部地区市场体系无疑也会得到迅速的建立和健全,集体经济、民营经济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企业都会得到迅速发展,加上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国有企业也将逐步实行公司制改组,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也会大幅度提高,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区域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

2.政府职能逐步规范化,宏观调控力度加强,地区间不平衡程度开始缩小

逐步退出竞争性的经济领域,为市场运行提供广阔的空间。这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前提条件。这一过程目前正在加速进行。1996年在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中,最具竞争性的电子行业国有企业比重占23%,食品和纺织行业也仅占38%。相对而言,资源型产业和具有规模经济效益的产业。由于进入的资金障碍和技术障碍较大,民营企业一时很难大力发展,国有企业仍占有较大比重。1996年国有企业在化学工业中的比重仍达51.3%,冶金行业占65.8%,资源采掘业更占72.9%。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发育和成长,国有企业将会从更多的领域退出,市场调节的空间会越来越大。这将大大激发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政府在减少对经济直接干预的同时,将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稳定而宽松的宏观经济政策,完善法律制度.为市场良好运作提供有效的外部环境。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并使二者相结合。产业政策区域化,区域政策产业化,从而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及地域分工格局。

第二,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中国沿海与内地发展差距的存在有其历史必然性,经济差距的缩小客观上需要一个过程。但是。政府可以通过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中西部地区不发达省份有能力提供相对公平的公共服务,包括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安全清净的饮用水、环境保护以及其他各项公益事业。而这些正是保证公众基本生活需要、提高公众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它将缩小中西部地区与沿海的社会发展差距,并为经济差距的缩小奠定基础。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一些特殊政策来支持、援助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比如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政策,资源密集区的开发政策等等,这些政策现在已经有不少在实施之中。随着国家完善的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这种支持将会更加有力。

第三,建设全国性的基础设施系统,包括现代化的交通系统和通信系统。对于一个拥有辽阔国土的大国而言,建设全国性的基础结构十分重要。目前,中国的基础设施状况还很不理想,高速公路很少,并且没有连接成网,高速铁路、信息网络的建设更加不能满足需要。基础设施落后限制了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部分地通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