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契亚山地是全国最贫瘠的地区。由于各种因素,南部黑人较多而受教育和跻身上层社会的机会要比白人少得多,其劳动力素质总体较低。由此可见,美国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既是资源禀赋差异的结果,又与资本状况和文化教育水平密切相关。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历史现象。
2.区域经济的非均衡性
美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北部的经济体系比西部和南部健全。从而造成了后两个地区的经济自我再生能力低于北部,最终不得不在资金技术方面依赖北部输血,而这种输血又会使经济利益过度向北部转移。二是北部工业体系具有超前性,创造着不断膨胀的高附加值产品。而西部和南部由于技术、资金和高级人才匮乏,只能向北部提供农业生活资料和初级工业产品。这样,使社会超额利润和一般利润向北部集中,造成资金宽松和资金缺乏的自然循环,导致落后地区长期被困在“资金瓶颈”下。三是各经济区域的收入差异长期存在.使得落后地区的增高动员余地异常狭小,私人资本的积累规模增长得相对缓慢。这直接导致两个后果:其一是区内消费市场相对狭小,本区产品无法在本区大量销售而只得寻求区外市场,但产品质量又难以与北部竞争,从而使落后地区的产业和商品处于低水平的循环状态;其二是投资规模小、速度慢,大规模的经济开发过度依赖区外资金和政府投资。四是三大区域的财政收入相差较大,落后地区利用集中起来的财政资金调节区内经济的能力较弱,其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投资、社会福利保障等往往更多地依赖联邦政府的转移支付。
3.不均衡的负面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均衡,严重阻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第一,弱化了美国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增长率一度落后于日本、德国,表面原因像是投资不足、拓展国内市场容量的速度慢,实质在于落后地区的经济制约了美国整体有效需求的扩张,使得投资收益率低、回收或拉长。当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加大、社会分工更加细密时,南部的落后又加大了区域间技术交换和物质交换的难度,使美国经济难以实现其内在的激励机制。第二,加剧了美国社会的不稳定性。南北经济的差异,分别弱化了和强化了南北财团的竞争势力和利润分配条件,因而双方展开了激烈的争斗。由于人财物的制约,南部企业往往是规模不经济,经营粗放而浪费严重,在竞争中易被挤垮。结果减少了就业机会,很多人被迫降低就业条件。这些现象直接冲击了社会的稳定,无形中加剧了白人和黑人的种族矛盾,加大了南北之间的对立情绪。
(二)美国的区域经济均衡政策
1929—1993年的经济大危机,把南部经济推向了崩溃的边缘,影响了全国经济的复苏和社会稳定。为了使美国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极不均衡的国家变成一个经济活动遍布全国,人们能较平等地享受幸福的国家,罗斯福新政以凯恩斯主义为指导,开始了对落后地区经济的宏观调控。把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看做是事关国家长远利益和本国经济政治的根本制度能否正常运转的大事。联邦政府广泛运用财政货币政策,采取了经济法律等多种措施,培养落后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其具体政策如下:
1.针对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实行不同的税制
从20世纪30年代起。联邦政府对北部发达地区多征税,把增量部分转移支付给落后地区;对落后地区多留资金,积极培养其良性循环能力。随着落后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一总体趋势到90年代才有所调整,减小了南北税负的差异。
2.利用转移支付手段调节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二战后,联邦财政始终注意对落后地区的资金补贴。50年代,财政援助的重点在南部。80年代,区域之间的补助差异有所减轻,但落后地区的份额依然较大。
3.利用军事援款支持落后地区工业的发展
地理条件的相互优越加上两个地区的“议员运动”,美国很多尖端军火工业和重要的军事基地都建立在西部和南部。从40年代始,联邦军事拨款一直向该区倾斜。巨额拨款,既促进了该区的工业发展,又带动了消费,扩大了该区的市场容量。
4.政府出面组建经济开发区。加快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有计划地开发落后山区,联邦政府于60年代颁发了<地区再开发法>和<阿巴拉契亚山区开发法>以打破行政区划,实现区域综合治理。联邦财政为此特设专款。拨付贫困地区,用于受援区的交通设施建设、污染治理、兴建科学公园等,其中一部分款项支援私营公司,鼓励他们向落后地区投资。
5.政府出资兴办水利事业,带动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水利工程耗资大、工期长、收益不稳定,私人资本一般不愿涉及。各级地方政府出于本位利益的考虑,也不愿兴建跨区的大型工程。因此,联邦政府采取统一规划、直接管理的方式。出面组织兴建诸如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