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第23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创新(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体制创新(1)(1 / 2)

无论是自然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管理,都只有借助一个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制度保障才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因此,体制与制度创新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与统筹区域发展

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具效率、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是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其中,统筹区域发展、建成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对于更大限度地发挥区域优势、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障碍之一

导源于地区倾斜或循序推移战略所形成的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增长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空间发展的基本特征,由于市场化发展态势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没有充分发挥,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尚未起步,西部地区的全面开发也有待时日。区域经济的倾斜发展,使长期形成并在解放后逐步缩小的东西部经济级差又被迅速拉大。在目前我国的空间结构中,东富西贫的经济格局和东贫西富的资源格局,既是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外在表现,又是影响空间经济协调发展和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提高的深层次根源。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农村处于贫困线以下人口为3000万人,他们主要就分布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这种状况的存在,除了有可能因为地区经济发展失衡而触发一系列区域性或整体性社会政治问题外,而且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讲,资源富集而开发程度低下的中西部地区经济现代化进程的相对缓慢和数千万人口的长期落后,势必对国民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地向前发展和建立竞争、统

一、开放、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产生强烈的拖曳作用。

(二)统筹区域发展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切实转换政府职能。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研究和制订,提出发展的重大战略、基本任务和产业政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宏观经济增长与人口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加强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有效发挥中部地区综合优势,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发展,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有条件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是继续改善宏观调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最基本的任务。

(三)统筹区域发展的主要战略措施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统筹区域发展必须根据东、中、西部地带的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条件,确定不同的投资重点和恰当的投资比例,并通过发展横向联合,互通有无,互相支持,使东部地带的发展同中西部地带的开发更好地结合起来。中央政府经济管理的重点是在有效实施“十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优势互补、整体协调的原则,对各个区域经济进行规划、指导和管理,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状况、发展潜力、地区优势实施有区别的区域发展政策,并保证区域发展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在区域经济管理体制上,要调整中央与地方的管理职能,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关系,在重视利益经济手段的前提下,充分运用行政手段,发挥中央政府的组织、协调、调控、指导、行政执法和经济杠杆等功能,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在确认地方利益的前提下,适当加强中央政府的财力、物力,明确划分和严格界定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逐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管理体系。

区域经济合作是生产力社会化和分工协作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地方经济专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长期以来,中西部地区作为东部地区经济的补充和资源供给地,其资源开发、经济发展与东部地区相比一直处于不平等的发展条件之中。这种状况由于体制原因至今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为此,中央政府不仅有必要全面制定实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而且有必要建立以财政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金”,其主要作用是打破资源、市场利益的条块分割,以发挥优势、共同发展、提高效率为宗旨,在贸易、资金、物资、交通、人才、信息等领域协调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基础产业技术进步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并通过经济杠杆调节和政策引导使中西部地区的资源转换战略和东部地区的加快发展战略相互联结、有机耦合、重新沟通被传统行政区域分割的经济关系。把加快推进发达地区的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