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助推器”。我们知道,资本、劳动力、技术是促进区域经济成长的最关键的因素,但资本是劳动力和技术因素发挥作用和推广应用的重要条件。在西方经济学中,一些经济学家具体研究了投资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贡献,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凯恩斯及其后人的投资乘数理论和加速原理。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有的经济学家着重研究了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规律,如哈罗德一多马模型。经济学家们的理论证明: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因。
(二)金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
1.金融促进区域经济的分工
区域分工是由于各地区生产要素的禀赋差异和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而引起的产业活动在区域上的差异。金融通过区域性的信贷、区域性的资本市场及引进外资等手段,合理支持地区性优势产业的发展,并使各地区形成不同的主导产业部门,从而促进了区域分工的形成。
2.金融促进区域经济的合作
合理的区域分工是有效的区域合作的基础,没有区域的分工,就没有区域经济的协作,也就更没有区域间的开放。区域经济的协作要以统一的、开放的金融体系作为基本前提。由于货币资金是生产要素合理流动,近而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合作;一个按照经济区设立的中央银行分支行体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政府行为对金融系统的直接干预,这样更提高了区域经济有效协作的可能性。随着区域性、全国性的资本市场的形成,资本市场本身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将使区域性主导产业带动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协作。
3.科学的区域性金融投向能够缩小区域间的差距
区域间的“梯度”差异的存在是客观的事实,它是产业生命周期在空间上的一定程度的自然表现形式,但“梯度”的差异不能作为区域经济发展顺序的人为的出发点。落后地区可以在区域性金融政策的直接支持下,配合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对口支援等制度,区域间的差距在一定时期内是可以缩小的。
(三)我国区域经济开发与金融政策的现状分析
1.金融宏观调控的方式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开发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在货币金融政策中主要采用直接调控。虽然直接调控见效快,但它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我们知道,区域经济的活动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独立性。并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实践已经证明:这种大一统的直接金融宏观调控方式与区域经济的开发极不协调。
2.政策性金融与非政策性金融没有彻底分离.抑制了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政策性金融投资大,风险大,收益率低,是为社会公益项目融资的,我国目前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就是由政府直接控制的政策性金融机构,三大政策性银行无疑对区域经济的开发会起到直接融资的作用。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是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的,只能采取市场化原则为地区性企业融资,但现实中往往使一些商业银行业务带有行政性色彩。区域经济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非政策性金融将为区域经济的开发注入活力,如果使其具有政策性的色彩。那就会使政策性和非政策性金融的运作缺乏规范性和稳定性,从而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中两种机制作用的发挥,虽然我国目前为两种金融的分离创造了一些有利条件,但离真正彻底分离的目标还很远。
3.证券交易市场的区域分布严重不均
目前,我国只有上海、深圳两家证券交易市场,这样,严重加剧了资金在地区分布上的失衡。一方面造成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大量资金在利益机制的驱动下流向沿海,使其更多地投向证券业和房地产业,助长了泡沫经济的形成;另一方面造成了中西部地区发展资金严重匮乏;更重要的是由于证券市场具有聚敛和发散信息的功能,而信息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是至关重要的。
4.外资投向在我国地区分布上严重不均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区位条件、基础设施和各地区利用外资政策的差异。导致我国东部地区的筹资能力明显高于中西部,有90%多的外资投向东部地区,即使如此,投向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也存在“孔雀东南飞”的现象。使得我国在利用外资上存在着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四)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构想
1.完善宏观金融调控政策体系
(1)建立和完善既具有全国统一性又具有区域独立性的金融市场。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需要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金融市场。但也需要一个具有区域性特点的金融市场,各区域性的金融市场既要有分工,又要有协作,统一的金融市场为区域性产业结构的演进提供区域外的资金支持,具有区域性特点的金融市场为区域性产业结构的演进提供区域内的资金支持,这样的金融体系更有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实行区域性利率政策。中央银行规定法定存款准备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