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差异,是形成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重要因素。10年来,西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东部地区高1.47个百分点,而国有经济投资西部比东部高出2.7个百分点。1998年全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60%以上的投资是由东部地区完成的,中部地区所占比例为23.6%,而西部地区仅为全国总量的15%。在东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中,非国有经济的投资已经占到半壁江山,而西部地区国有经济投资部分在总额中的比重依然高达66.6%。由此可见,投资总量上,东高西低;在本地区的投资结构中,也是东部地区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较西部为高。
2.从工业总产值所有制结构来看
西部地区国有工业比重比东部地区高。我国工业产值中国有工业占的比重。1978年全国为77.63%,东部地区为76.19%,西部地区为83.89%;到1998年,全国降为28.24%,东部地区为24.10%。西部地区为48.22%。从1998年的存量数据来看,全国工业总产值为119047亿元,其中国有部分为33621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8.24%,集体部分所占比重是38.41%,非公有制所占的比重为40.02%。在浙江、福建、广东,非公有制在各所在省份工业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49.87%、50.84%和54.66%,而在西部各省份中,非公有制所占的比重都较低。除了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构调整重庆、四川的非公有制所占的比重在30%以上外,贵州、云南、西藏所占的比重分别为24.95%、21.60%和16.75%。在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非公有制占各省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为21.11%、20.65%、12.47%、27.46%和11.82%。
3.从私营、个体经济的地区分布来看
从私营、个体经济的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发展较早,数量较多。1997年,东部地区的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4.75%和44.3%。从各省、市和私营企业数量看,1997年私营企业户数最多的5个省、市分别是广东(12万户)、浙江(9.2万户)、山东(7.7万户)、江苏(7万户)和上海(6.9万户),全部为东部沿海省、市,占全国私营企业总户数的44%。这一地区分布特征与东部地区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育程度、改革开放意识等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关。
东部地区的私营企业不仅数量多,而且经营规模较大。在1995年中国500家最大私营企业(按销售收入)排序中。东部地区有328家,占65.6%;中、西部地区分别有114家和58家。占22.8%和11.6%。排名前10位的私营企业东部地区占7家。
4.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FDI在我国的区域分布又和我国区域经济不平衡的现实相一致。20世纪80年代我国首先在沿海地区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外商直接投资也多在东部沿海区域。1983年到1998年,累计外商直接投资存量,东部占总份额比重在88%,中部为9%,西部仅占3%。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东部地区,即经济增长较快的广东、江苏、海南、山东、福建等省份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关联性较高。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存在较大的差异。1991年、1992年、1995年、1997年各年度外商直接投资对全国的增长贡献率分别为6.56%、6.63%、16.84%、15.48%,超过这个平均数的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贡献率较大省区均位于东部沿海地区,最大值达50%左右(如福建省1995年为54.61%)。中部地区的贡献率,全国整体水平大体相当,在2%~10%之间;贡献率较小的省区基本上位于西部地区,最小的省区这一指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如西部地区的西藏、青海和宁夏等省区贡献率在0%~1%之间)。1997年全国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排序来看,排在前6位的都是东部省市:福建(43.48)、广东(41.28)、天津(40.75)、海南(36.18)、江苏(22.03)、上海(16.38),后6位的都是西部省市:西藏(0)、青海(0.11)、宁夏(0.64)、云南(1.19)、贵州(1.35)、新疆(1.36)。(注:请参看崔民选:<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地区经济增长>,<中国外资)1999年第6期。)
5.从就业分布结构来看
从就业在不同所有制中分布看,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东部地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
东部地区国有经济部门就业比重由1988年的70.3%下降至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