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第2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评估(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评估(2)(1 / 2)

以上分析表明,目前不论是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差距还是省际间的差距都超过了改革开放以来的任何一个时期,如果任其持续扩大下去,必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以及政治稳定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政府着手实施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一系列举措的逐步落实到位,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将进一步加快,区域间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将逐步得到遏制。当然我们也要看到,由于区域差距的扩大既有历史和资源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经济增长阶段等规律性因素的作用,因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对此必须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二)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主要因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问题由来已久。建国50多年来,虽经不断调整,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究其原因,非常复杂,既有自然地理、思想文化方面的因素,也有政策、区位因素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自然地理因素

东部地区地处沿海,气候宜人,土壤肥沃,与外界联系较为便利,地区发展的潜在经济机会较多。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大多为内陆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土地贫瘠,生态环境恶劣,对外交往较少,经济发展的“先天”条件较差。

2.思想文化因素

思想观念往往主导着人们的行为方式,虽然它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原因,但它从深层次影响着经济发展,而且往往是根本的。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思想观念保守落后,突出表现为:一是求平、求稳,安于现状的心态重,风险投资意识差;二是“等、靠、要”思想严重,创新意识差;三是行动迟缓,对国家政策反应慢,常常是步东部后尘而错过了发挥政策效益的最好时机。

3.政策因素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止,我国各项改革开放政策的出台基本上都采取了由沿海向内地逐步展开的梯度推进方式。这种推进方式给东部沿海地区带来了明显的先发优势。东部地区利用一系列倾斜发展的优惠政策,在短短10多年的时间内,就建起了一些国际级经济特区,开放了10多个沿海城市和一大批沿江、沿边中心城市。东部优先发展战略的实施极大地促进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但同时也拉大了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陆地区的差距。

4.结构因素

东部地区在所有制结构和就业结构方面明显优于中西部.一是东部非公有经济发展迅速,市场经济的活力较强;二是东部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现阶段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发展速度和经济市场化程度都明显高于内地。从劳动力就业结构来看,东部大批农业劳动力实现了向二、三产业转移,而中、西部农业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还处在较低水平。从2000年农村居民总收入构成来看,东部地区农村居民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平均占到33%,而中、西部地区分别只占19.7%、15.5%,中、西部地区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程度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

5.布局与区位因素

我国的工业区域布局具有“南轻北重、东轻西重”的基本特征。东部地区以轻型或轻重混合型产业为主,中、西部地区则主要以重型产业为主。产业结构性差异往往会导致地区间经济产出水平的巨大差距。据专家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大多为轻型或混合型的工业结构类型。另外,在渐进式的市场化改革中,国家先放开了消费品市场,消费品价格由市场决定。而对能源、原材料的价格实行严格控制。由于东部地区是我国主要的消费品生产基地,中、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输出基地,于是东部向中、西部高价输出制成品,而中、西部则向东部提供廉价的能源和原材料。这种产业布局和区位分工决定了中、西部与东部存在着不平等交换。由于东部企业的技术和资本优势,中、西部很难在制造业上与东部竞争。中、西部地区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被动地位,严重制约其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也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日益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6.人力资本因素

教育的落后和人才的短缺是制约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西部本身教育就落后,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人才又留不住,外地的人才更无法吸引过去。“孔雀东南飞”是西部技术和人才资源大量流失的真实写照。国家对西部大开发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倾斜是非常必要的,但政策、资金必须通过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所以,如何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如何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目前中、西部地区亟须解决的大问题。

(三)未来地区差距变化趋势展望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的地区差距十分明显。展望“十五”时期,随着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