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区域经济发展难点问题研究> 第1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评估(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评估(1)(1 / 3)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如果这种不平衡过大,将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民族团结以及政治稳定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的国家,地区间经济基础、文化背景、资源状况差异很大。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仍未得到有效的解决,有些方面还进一步趋向突出。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1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但在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各地经济发展任务仍十分繁重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简单地为了缩小差距而缩小差距,而是要在不牺牲东部地区发展速度的基础上,通过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西部和中部地区的发展,遏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逐步实现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实证分析

(一)我国区域发展差距的现状与演变

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地区差距的研究较多,但从实证研究的角度看,以往的研究成果主要是通过对GDP、人均GDP以及一些收入指标进行单独分析而得出的。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一套指标体系,从经济、社会、科技和对外开放等四个角度分析区域差距的发展变化。

本文研究的时间段是改革开放以后至今这段时期。在借鉴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搜集到的基础数据,我们以1980和1990年为基期,以2002年为报告期(个别指标为2001年,由于不影响大的判断,原则上不做区别),对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动趋势作对比分析。

1.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差距比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各区域也都得到了长足发展。2002年全国GDP达到10.5万亿元,是1980年的23.2倍,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年均增长速度为9.5%。但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极其明显的不平衡性,尤其是区域间资源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之间的反差更加突出,而且差距越来越大。

东、中、西三大区域发展差距状况和变动趋势方面的数据。现从四个方面分类描述如下:

(1)经济差距。我们分别从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等三方面来反映三大区域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用人均GDP来衡量。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各地区人均GDP均以较快的速度增长,但它们之间的差距却在持续扩大。1980年东部地区人均GDP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1.53倍和1.8倍,1990年则扩大到1.62倍和1.90倍,分别扩大了5.9%和5.6%。2002年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东部地区人均GDP已经相当于中部的2.08倍和西部的2.63倍。与1990年相比,分别扩大了28.4%和38.4%。这说明,90年代以后人均GDP差距扩大的幅度远远超过了80年代差距扩大的幅度。

西部与中部相比,经济发展较为落后。1980—2002年,西部人均GDP平均相当于中部地区的82%,而2002年西部人均GDP只相当于中部地区的79%。

东部与中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阶段性主要是由各地区GDP增长速度的阶段性差异所直接引起的。

从1980—2002的22年间,东部地区GDP名义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分别高出1.6个和1.7个百分点,其中,1980—1990年,东部地区GDP名义年均增长速度只分别比中、西部地区高0.93个和0.5个百分点;90年代以后,随着东部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对外开放领域的不断扩大,东部发展动力明显强于中、西部,GDP名义年均增长速度比中、西部分别高2.2个和2.8个百分点。

从收入水平差异来看,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动趋势基本一致。无论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东部地区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1980年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相当于中、西部地区的1.19倍和1.21倍,1990年,上升到1.38倍和1.27倍,2002年,则进一步上升到1.43倍和1.40倍,与1980年相比分别扩大了20.2%和15.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标基本呈现同一变动趋势。

西部与中部相比,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接近或略高于中部。1980年,西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中部的98%。1990年则超过了中部,相当于中部的109%。2002年相当于中部的102%。西部农村,由于土地更为贫瘠,耕作的方法更为落后,劳动生产率更为低下,收入水平较低。1980—2002年,西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相当于中部的87%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