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章(1 / 2)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例子:很多人的身价不低,可是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却发现自己的资产大都集中在不动产中,一时难以调动,无法应对紧急危机;有的人爱走极端,要么把所有的钱放在活期储蓄上,要么全部投资于高风险的产品中,过度保守或是极端冒险给家庭财务带来了不少隐患;还有一些人,把债务的弦绷得紧紧的,一旦收入出现变化,就面临着非常 被动的局面……

其实,追根朔源,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的原因在于很多人只关注自己的资产总额是不是在增加,却很少考虑到如何合理的分配自己的各种资产,以满足家庭财务中的各种需要。

我们就不妨从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家庭资产配置误区着手,听听理财专家的建议,看看如何走出这些误区,让资产配置更加合理健康。

误区之一:固定资产比例过高

按照资产的流动性,我们可以把家庭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这两个部分。流动资产是那些现金、存款、股票、基金、债券等变现能力比较强的资产。而房屋和非运营用的汽车则属于固定资产。实践证明,大部分的资金供给,像养老金的储备、子女的教育、自己的进修费用以及国际旅游这样的非必要性的支出,都来自于流动资产。所以保持流动资产的比例,对家庭生活的保障和享受有着重要的意义。

不过现实生活中,很多家庭的资产流动性都比较差。

对于收入普通的大林夫妇来说,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里拥有两套房产,是个引以为豪的话题。上海人小吴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别的不说,就靠这两套房,下半辈子也不用愁了。”

小吴是一家小公司的职员,每个月的收入2500元,而妻子的收入也仅为2000元,还有一个高中在读的儿子,一家三口居住在大林父母留下的一套老公房里。2000年,正是上海房地产市场逐步兴起的时候,抓住这个机遇,小吴和妻子拿出了多年积蓄的15万元,在上海浦东购买了一套小户型,三年下来,这套房子就为他们带来了近30万元的增值。房地产市场上的巨大回报,让小吴夫妇从此一发不可收拾。2004年初,他们以45万元的价格卖掉了这套小户型,加上自己的一些积蓄当作首付款,重新在浦东投资了一套120万元的房产。这套房产由于地理位置好,用于出租的收益不仅可以够交上购房贷款,还可以额外获得1000元的收入。

眼看着就要迈进四十岁的门槛,小吴夫妇对于生活也很满足。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谁也没有想到身体一向健康的妻子,患上了肾病,每个月用于治疗的费用就超过了3000元,而为了让妻子安心治病,小吴还为妻子办理了提前退休的手续。对于这个普通的家庭来说,每个月的收入减少了1000元,支出却增加了3000元。

小吴这才发现,自己虽然身家上百万,可是可以动用的资金并不多,翻出了家里所有的储蓄本,所有可以动用的资金也不过八万元,小吴不得已想到了卖掉浦东的这套房产。

跑了好几家房产中介,小吴意识到今时已不比往日,在房地产调控政策逐步出台的大环境下,买房容易卖房反倒成了一道难题——自己买进房产的时候价位并不低,现在市场不好,房子的价格不得不下调,而且由于产证不足5年,还需要按照交易金额征收5.5%左右的营业税,而差价所得还要征收20%的个人所得税。小吴第一次感觉到了房产在手,却无法变现的无奈。

像小吴这一家,在100多万的家庭资产中,只有8万元的流动资产,所占据的比例极低,一旦遇到失业、生并意外急需使用大笔资金的情况,家庭财务极就有可能陷入困境而一筹莫展。因此,合理配置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比例,对于家庭财务稳健正常地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误区之二:流动性过高

我们在进行理财规划的时候,经常会提及到“通货膨胀率”。打一个比方,通货膨胀率就好比逆水行舟,只有资产收益率超过了通货膨胀率,你才能有效地防止通货膨胀对家庭资产带来的侵蚀,实现资产的增值。

年轻的咨询师张明过着忙碌的生活:没有时间花钱,也没有地方花钱。他拿着让人羡慕的收入,可是每天不是在公司里加班,就是在客户那里做项目,稍有空暇就赶紧补觉以应对更加忙碌的一天。

张明有一天偶尔查看自己的银行账户,发现工作三年自己竟然已经攒下了近20万元的存款。张明每个月12000元的收入中,4000元用于偿还房贷,每个月的花销不过2000元,三年积累20万元也是情理之中。可是让人吃惊的是,这20万元竟然一直呆在工资卡的活期账户上享受0.72%的活期利息。

与张明截然相反,公务员小宋对投资理财有着浓厚的兴趣,他也有足够的时间来兼顾自己的投资计划。可是这一年下来小宋的投资收益率也不过3%,忙乎了一年和把钱存在定期储蓄里并没有太大的区别。问题又出在哪里呢?原来他在资产配置上太过于保守,10万元的资金,近半投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