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自己就不能最后地得到解放。这个道理,也请同志们予以注意。
毛泽东
一九六六年八月一日
红卫兵递上去的大字报被毛泽东提升到很高的政治高度,由此红卫兵组织也获得了合法性。毛泽东的“造反有理”成为红卫兵们“横扫一切”的尚方宝剑。学生们把“红卫兵”看成是无上荣光的名称与荣誉。“红卫兵”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首都的各大、中学校里,并很快蔓延到全国各地。红卫兵以其特有的狂热,在之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主宰”了中国政治命运,在神州大地上大显“神”通。
就这样,原本在一张小字报上署名的“红卫兵”,竟然由此发展为全国炙手可热的组织与称谓,也成为“文化大革命”时期特有的产物与代名词。
毛泽东对红卫兵组织表态半个多月后,1966年8月18日,他正式登上天安门城楼检阅有百万人参加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
这一天,既是庆祝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的闭幕,也是全面开展“文化大革命”的总动员。
据毛泽东的卫士回忆:1966年8月18日,首都举行有百万人参加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群众大会”。参加这次大会的主要是北京和全国各地的青年学生。此前,毛泽东肯定北京清华附中红卫兵组织的消息已经传开,各地大中学校里成立的不少红卫兵组织纷纷派代表来北京学习。他们给毛泽东写信,并要求接见。一开始毛泽东并没有出席这次大会的打算。他得知参加大会的红卫兵向他提出要求接见,欣然应允。可是要穿绿军装的要求,让中央警卫局一时犯了难,因为他们是半夜才接到毛主席要穿军装的通知,事先没有准备,好不容易,才算从一位身材与毛泽东相当的同志那里找到了一套勉强能套上的军装。
凌晨,来自北京、哈尔滨、长沙、南京等地的红卫兵接到了“毛泽东主席将在天安门接见红卫兵小将”的消息。霎时,数十万名红卫兵无比激动,迅速集结到天安门广场。
站在天安门正前方的是北京大学的红卫兵。他们高举着第一张革命大字报的模型,当之无愧地站在毛泽东视线最先看到的地方。北京大学红卫兵的周围,是来自上海、天津、广州、武汉、哈尔滨、乌鲁木齐等外地的红卫兵。天安门两侧的观礼台上则站满了数以千计的北京红卫兵代表。
这天半夜,钱嗣杰也接到了毛泽东要检阅红卫兵的通知。获悉消息,他赶紧起身准备拍摄器材,与新影厂、电视台的记者一起奔往天安门城楼。抵达城楼时,天色即将破晓,他们从天安门城楼往下一看,晨曦中的广场,已是人山人海,呼声震天。
红旗、红宝书、红袖章,汇成了红彤彤的沸腾海洋。
红卫兵来得早,毛泽东来得也不迟。清晨五时,太阳刚刚从东方升起,毛泽东穿着一套缀有红帽徽、红领章的绿色军装,乘车前来。他准备从天安门城楼下通过金水桥再登上城楼。抵达金水桥后,他并没有马上登楼,而是走下车在金水桥下与群众寒暄,向他们挥手致意。他情绪饱满地在人群前转了一圈才回到金水桥上,随后又把头上的军帽摘下来,一再向广场上的群众挥动。隔了好一会儿,他才戴上军帽,依依不舍地转身上了天安门城楼。
七时三十分,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组长陈伯达宣布大会开始。毛泽东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认真地看着林彪、周恩来对一百万红卫兵发表讲话。林彪拖着长长的湖北腔,长篇大论般地发表着空洞且激进的言论。
从此,这个熟悉且陌生的声音,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回荡了六年之久……
钱嗣杰作为摄影记者,他在用镜头记录这一非常时刻的同时,也经历了心灵的震撼。这一天,他看见了一个无比热爱毛泽东的狂热“海洋”,这个“海洋”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几乎达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毛泽东的形象套上了耀眼的光环,并且迅速被神化,数百万的人民在这个“海洋”中沐浴着亲见伟人的激动与幸福。站在观礼台和广场的几万名红卫兵跳起来有节奏地齐声高呼:“我——们——要——见——毛——主——席!”“我——们——要——见——毛——主——席!”
那一刻,亲见毛泽东的心情,或许用笔墨已经难以准确形容,那是今天的青年人所无法理解与体会的。
面对百万红卫兵小将的“狂热”,毛泽东也同样表达着激动与兴奋。在巨大的浪潮面前,他不断地挥舞着帽子高呼:“人民万岁!”向百万群众回礼。他忘记了自己已是七十三岁高龄,为了满足群众观瞻自己面容的需求,在数百米的城楼长廊上,由东走到西,再由西走到东……
这次运动规模很大,毛泽东真实地体味到了群众被发动起来所爆发的力量。他不断与身边的林彪、周恩来等人交换意见,诉说他的感受。这一天林彪的情绪出奇的好,同以前病恹恹的模样判若两人。
在钱嗣杰的印象中,林彪一直是孱孱弱弱,话语中显得底气不足。他平时沉默寡言,一旦开口却出口成章,井井有条,思维逻辑缜密。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