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中国)陆游
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
——(法国)沃韦纳戈
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
——(英国)托·富勒
动手实践能力是孩子生存成长的基础,是孩子手与脑结合、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动手实践的机会,不要让自己的“过度好心”剥夺了孩子生存成长的机会。
俗话说,心灵手巧。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手的活动越灵活,其头脑的活动也就越灵活,可以说对手的刺激就是对头脑的刺激,动手是日常生活中的“头脑体操”。灵巧的手是一个人大脑发育良好的标志之一。在大脑中支配手部动作的神经细胞有20万个,而负责躯干的神经细胞却只有5万个,可见大脑发育对手灵巧的重要性,而手的灵敏动作又会反过来促进大脑各个区域的发育,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
古波斯学者萨迪说:“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其实,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不能全盘依靠书本的知识,一定要学会动手实践,从实践中获得真知。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苏联作家巴甫连柯也说:“在任何一个成功的后面都有着15年到20年的生活经验,都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要是没有这些经验,任何才思敏捷恐怕也不会有,而且在这里,恐怕任何天才也都无济于事。”
中国科学家王大珩曾经向青少年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他从书本上学会了游泳的要领,比如,如何呼吸、如何用手划水、用脚蹬水等,每当遇到人的时候,他总是向大家宣称,自己已经学会了游泳。后来,大家要他到河里去游泳,这个人自以为自己会游泳,就大胆地跳进深水里,结果却被淹死了。
王大珩告诉青少年学生,实际上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只知道读书,不知道实践的人。他说:“应该强调的是,要想得到深刻的知识,特别是当你想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必须通过实践。学数学,要做大量的习题,这就是一种实践;学物理、化学,要做各种实验,这也是一种实践;学社会科学,要进行社会调查,这同样是一种实践。不通过这类实践,无疑是学不深,学不好的。”
许多人不敢实践是怕自己犯错误,实际上,来自实践的错误并不可怕,它可以让一个人认识到自己行为上的错误。法国作家沃韦纳戈说:“不要担心犯错误,最大的错误是自己没有实践的经验。”如果永远不敢实践,那就永远只能做一只不会酿蜜的蜜蜂。
当然,存在这种观念与教育体制不无关系。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一位著名的美籍华裔学者曾对我国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教授说:“中国留美学生与美国学生的学习方法显著不同。中国留学生钻研书本很刻苦,但是动手能力差,一旦仪器出现故障,往往解决不了;美国学生就不一样,他们一接触仪器,就一边摆弄,一边思考,七动八动,很快就把仪器出现的问题解决了。”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美籍华人科学家丁肇中教授也曾对张文裕教授说过,在西德,在他手下工作的中国研究人员理论思维能力很强,就是怕做实验。他感慨地说:“我是在中国长大的。在中国部分人中存在着不愿意动手的落后思想。这是‘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坏影响。我是搞实验科学而获得诺贝尔奖的。搞实验科学非常重要。这一点,希望对中国,包括对第二世界的青年有些启发。”
美国社会学家席尔斯说:“想要到达最高处,就要从最低处开始。”动手实践是获得真知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书本知识都是前人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来的,如果一个人只知道接受书本知识,那么,他的思想永远无法超越前人,只有自己不断实践,不断研究,才能有所突破,挑战权威。
现在,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多才多艺、成人成才。据报道,某市少年宫举办招生咨询会,艺术类的项目最热,舞蹈、影视表演、朗诵、绘画、唱歌等课外班都人满为患。希望孩子从小掌握一些艺术类的知识与能力是可以理解也是必要的,但是,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看,除了必要的艺术类的知识和能力外,父母一定不要忽略一个既简便易行又可以促进孩子发展的能力——动手实践。所以,父母要重视培养孩子的动手实践的能力。
培养方法一:要让孩子把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
父母应该让孩子把书本的知识运用于生活。只读书本那是死读书,只有懂得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书本知识才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霍普金斯是英国著名的医学家,于1929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早在少年时期,霍普金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