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小巨人> 第36章 商业的艺术(4)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6章 商业的艺术(4)(2 / 3)

我在书中研究的企业非常相似。我想是粉刷队中的一位老员工吉恩·佩蒂弗德让我注意到了这一点。我碰巧问他跟着鲍尔干了多久了。“10年了。”他说。

“对于一家粉刷公司来说,这算是挺长了的吧?”我说。

“哦,对的,”他说,“但我不算是在这儿待得最久的,最久的是史蒂夫。”

“史蒂夫在这儿做了多久了?”我问。

“17年了。”吉恩说道。

看得出来,史蒂夫·奎因和吉恩看上去都三十好几了。我猜史蒂夫肯定15岁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在这儿干活儿了。后来,鲍尔和我说起整个粉刷队伍。罗布·莫雷诺已经做了9年了,来自美国的克里斯·佩因特做了6年,来自英国的克里斯·豪厄尔做了4年,如此等等。鲍尔的儿子丹尼25岁,从9岁起就在他老爸手下干活儿,他打算继续做下去。但这里暂且先不论丹尼。粉刷业是出了名的高流动率行业,月离职率几乎达到50%,鉴于这一行在季节和工作场所方面的特点,这种流动率是可以理解的。我意识到,这家粉刷公司一定拥有某种非常不同寻常的地方,这里员工的平均工龄将近10年。我又进一步作了一些调查,很快就得出结论,新希望承包公司符合所有得以纳入本书的企业标准,它拥有其他小巨人所具备的传奇特质。

我提起这个小插曲主要是想说明,尽管企业灵魂弥足珍贵,但并非如你想象中那般稀少。到处都有拥有灵魂的企业。有不少针对德国中小企业的报道,其中绝大部分是家族企业,这些企业经常被视作“德国经济的中流砥柱”。我不知道我们是否可以将小巨人称作美国经济的中流砥柱,但这些企业必然是美国经济的核心和灵魂,它们在主流市场上树立了一杆全新的卓越风向标。

也许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数千家企业都能企及、众多企业都能实现的标准。如果企业愿意遵循这一标准,那么它们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出的不仅仅是独一无二的伟大产品和服务—它们也因此而声名卓著。企业不仅仅为一个经济体添砖加瓦,它们更铸造了我们的整个生活方式。企业行为的影响远远超出经济层面。企业塑造了我们生活的社区、我们仰仗的价值观以及我们生活的品质。如果企业无法以高标准来要求自己,那么整个社会都会受到影响。

没有哪种企业能够像小巨人一样不断追求更高标准。拥有更多的小巨人必然会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发行电影要赚口碑,出版书籍则少不了致谢,但我认为似乎对于参与本书创作的众多人来说,褒奖不仅限于此—我们需要全场起立向其致敬。我们先从那些提出本书创作灵感的人说起吧。首先要感谢企鹅集团简装书销售总监帕特里克·诺兰,他是创作灵感的源头之人,同时还要感谢企鹅下属的Portfolio出版社的创始人兼发行商阿德里安·扎克西姆。我曾在《公司》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金爵曼集团的文章,文章标题为“美国最了不起的小型企业”(The Coolest Small Company in America)。扎克西姆阅读了这篇封面文章后同我取得联系。他说,他觉得这篇文章有望成书。起初,我还没大理解他的意思,但我同意与其面谈。我们一同在曼哈顿波欣广场餐厅(Pershing Square Restaurant)吃早餐,席间扎克西姆清楚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其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顿饭结束后,我的加盟已经是八九不离十的事了,但我还是同妻子丽莎商量了一下,并向我那位如天使般不断鼓励我的经纪人吉尔·内姆征求意见,这之后我开始投入到了书稿的写作之中。

在真正开始工作之前,已经有一系列人士推动着《小巨人》最终付梓成书:《公司》杂志前总编乔治·金德伦将金爵曼的相关文章发给我,并在写作的调研阶段为我提供指导;利·布坎南帮助我进行文档编辑;乔治的继任者约翰·科腾将《小巨人》登载在《公司》杂志的封面上,还配上了吸引眼球的标题;还有阿里·温兹维格、保罗·萨基诺以及金爵曼的同事,他们包括麦吉·贝丽斯、戴夫·卡森、弗兰克·卡罗拉、艾米·艾博伯森、霍利·弗明、 莫尔·福瑞克特、斯坦斯·凯莫吉斯、莱恩·莫兰、托德·维克斯特罗姆以及林恩·耶特等等。后来,阿里和乔治还帮助我梳理本书的思想脉络,帮忙确定研究对象,在此过程中他们发挥了关键作用。尤其是乔治,他在关键时刻观察视角尤为锐利(他一直如此),不愧是一名伟大的编辑。此外,斯普菲尔德制造集团(Springfield ReManufacturing Corp.)的CEO 杰克·斯泰克向我提出诸多宝贵意见,他既是我的导师,有些时候也参与本书创作担当合著者。与此同时,不少朋友、亲戚以及同事亦对本书贡献了诸多真知灼见,他们包括:彼得·卡本特、约翰·凯斯、苏森·多诺万、约翰·艾利斯父子、理查德·弗莱德、加里·黑尔、米奇尔·霍金斯、乔·奈特、约尔·科特金、萨拉·诺伯、约翰·欧内尔、比尔·帕莫以及格瑞格·维特施托克。

诺姆·布罗德斯基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