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多么成功?问题的答案部分取决于衡量成功的标准。当吉姆·柯林斯及其同事为创作《从优秀到卓越》筛选公司案例时,他们拥有一套极其精准客观的标准,这归功于他们决定将研究限定在上市公司范围之内。柯林斯寻找的是这样一类上市公司:公司历经过渡期,过渡期前,股东获得的经济收益并不显著,但过渡期后,股东获得了卓越不凡的经济收益。柯林斯及其同事借助公开资料识别这类公司—以及与之相比较的公司。
在柯林斯和杰瑞·波拉斯为创作《基业长青》 (Built to Last)进行调查期间,他们就没那么客观了,尽管其筛选研究对象的方法依旧十分可信。《财富》杂志曾评选出工业类公司500强以及服务类公司500强,《公司》杂志亦评选出私营企业500强以及上市公司100强,柯林斯和波拉斯在这些公司的CEO之间发起投票,要求每位CEO提名5家自己眼中“跃上龙门”的公司。毫无疑问,他们最后得出的18家公司都是极其知名的大型上市公司。几十年来,商业传媒已经对这些公司进行了广泛的调查和报道。
我需要补充一点,自己绝无否定任何一本书的意思。这两本书均是经典著作,它们名至实归,书中满是真知灼见,无论公司规模大小—上市公司也好,私营企业也罢—都大有裨益。但是,柯林斯及其同事采用的研究方法完全未将小规模私营企业面临的挑战考虑在内。
首先,缺乏可信的财务评估标准。私营企业的优势之一在于,你不必向税收人员、银行以及投资方之外的局外人公布财务数据。许多私营业主更喜欢将财务报表严格控制在公司内部。只有小部分企业出台财务审计表,当众公开财务数据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此外,私营企业大多采用合作制,和上市公司相比,私营企业现金运作方式更加灵活。而且企业具体类型不同,税收标准亦有所不同。根据合作制企业缴税标准,C类公司的开支决定不同于S类公司或是合营公司的开支决定,C类公司按各所有人的所有权比重缴税。因此,想要提出一份财务数据得以在不同私营企业之间进行比较,着实困难,无法企及—哪怕你能获得所需的全部信息。
除了财务数据,还有一个关注度的问题。大部分私营企业都不在公众视野之内。哪怕是那些力求知名度的企业,一旦跳出了业务圈子,这些企业也罕为人知。对于一家具体企业来说,只有当这家企业荣膺某种奖项、达成某项瞩目的里程碑事件、作出某项重要发明,或是大肆发动广告攻势时,这家公司才会引人注目。很少有哪家私营企业能够受到格外关注,获得某些家喻户晓的上市公司的名气,就如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3M)、美国运通(American Express)、沃尔玛(Wal-Mart)、迪士尼(Walt Disney Company)、麦当劳(McDonald’s)一样。当一家私营企业真的受到关注的时候,吸引公众注意力的往往是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而非企业内部运营模式。因此,如果进行一场投票来确定最受欢迎的私营企业,那么将会无果而终:对于普通观察家来说,鲜有几位对私营企业了解透彻,能够对其作出翔实判断。
因此,我在本书中采用以下方法确定研究对象。筛选企业的过程中,我显然不能依赖柯林斯及其同事使用的方法。我需要从头脑中的一个概念和一系列问题入手,提出自己的选择标准。我清楚自己想要寻找的企业是什么样子:与众不同的私营企业,必要的时候,为了实现其他非凡目标愿意放弃追逐利益,放弃规模扩张。我所说的“与众不同”,是指那些见地视野独到、经营模式超凡的企业,它们的见地视野和经营模式显然不同于业内其他企业。我在《公司》杂志社做了21年的编辑和专栏作家,这期间我碰到了几家这种类型的企业。我料想,努力寻觅之下,也许我能够找到其他类似企业。但是,我不清楚这样的企业会有多少家以及识别这些企业究竟有多么困难,我不知道这些企业的具体位置,所在领域如何,我甚至不确信这类企业究竟有什么区别于其他企业的共同点。我既通过理性分析,亦凭靠直觉推断。随着研究的进行,我希望受访者能够帮我理清自己究竟想要寻找何种类型的企业。
我开始广泛撒网,向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咨询,请他们向我推荐合适的企业。我上网搜寻,查看杂志报纸数据库,寻找可能符合要求的公司简介。在拟定入选企业潜在名单的同时,我开始进行初步筛选,选出那些看上去最为符合标准的企业。之后,我开始进行采访,从而进一步缩短名单,把焦点放在这类企业与众不同的特性上面。
在决定哪些企业入选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主观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为了降低主观性,我开始增加一些额外标准。
1. 有些企业的创始人或所有者曾面临着一项选择,需要作出某种决策。天赐商机,这些企业本可以选择做大做强、公开募股,成为一家大型集团公司,但是它们却有意作出决策拒绝如此。我决定将自己的选择限定在这类企业之中。
2. 我决定关注那些在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