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空间·边缘·对话> 第32章 军事要素在《尼伯龙人之歌》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体现(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章 军事要素在《尼伯龙人之歌》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体现(1)(1 / 2)

ReflectionofMilitaryElementsinthePortrayalofHeroicImageinNibelungenlied

向党

XiangDang

【内容摘要】一般而言,各民族史诗作者通过神话、寓言、传说和宗教等方式来塑造史诗中的英雄形象。作于中世纪的德国英雄史诗《尼伯龙人之歌》,以诗行组合了中世纪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和英雄,字里行间透露出在西欧民族大迁徙的典型环境中,古日耳曼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英雄观,真实性是其创作上的最大特点之一。本文拟通过浅析史诗中透露出来的符合中世纪德国的军事信息,探讨作者如何展现恢宏大气的历史背景,并从军队指挥机构的人员编成、作战装备、训练、战术、纪律、行军及军人性格等军事要素出发来塑造出日耳曼民族大迁徙背景下的英雄人物形象,以此凸显军事要素在英雄形象塑造方面的独特意义。

【关键词】军事要素;英雄;形象;塑造

作为各民族歌颂其祖先丰功伟绩的英雄史诗,史诗中的主角——英雄——是民族理想化了的精神寄托,他们的英勇事迹被一代代地传唱、记录和整理,经过时间的慢慢沉淀,熔铸成为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基石。在《尼伯龙人之歌》中,描写的便是德国封建制度发展时期的产物,描写了西格里夫特这一具有民族意识的爱国英雄,爱国主义是该史诗的基本主题。史诗中,作者通过描写日耳曼人英雄西格里夫特率领勃崀第国勇士大战撒克逊人和丹麦人、陪同勃崀第国国王恭特前往冰岛国迎娶强大的布伦希尔德女王等等铁与血般的军事斗争,塑造了一个既具有欧洲中世纪骑士特征,非凡的军事智慧和战斗的天才,又具有神话般的超人能力、有血有肉、忠心耿耿的英雄形象。

一、中世纪勃崀第国军事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根据部族存在的时间、史诗成书的年代及欧洲民族大迁徙的考证时间,《尼伯龙人之歌》作者通过塑造古日耳曼人的英雄形象来表现欧洲十三世纪的社会生活和骑士理想。然而,史诗中所描述的英雄的存在背景却为德国中世纪早期(约在公元三世纪至七世纪)。这一时期,“欧洲还没有集中统一的国家,人们普遍缺乏民族观念和民族国家的观念,整个封建社会结构特殊,军队差不多都是当地人的临时组合,指挥军队的人是封建统治者的各种土地承租人,他们来带兵不过是为君主尽自己的一份义务”。

欧洲中世纪军团中主要由步兵和骑兵组成,步兵“由主力兵、剑矛兵和后备兵组成,主力兵位于第一线,形成坚固的密集队列;随其后者是剑矛兵,队列较稀疏;最后是后备军,队列之间留有宽阔的空地,必要时主力兵和剑矛兵都能在此伫留”。步兵构成了中世纪军团的核心。而骑兵包括重骑兵、轻骑兵。其他还包括处于军团侧翼的投石手、弓箭手和韦利特(轻装兵)等。典型的中世纪军队都是要打仗了才建立起来,仗一打完就自行解散了。处于这一阶段的勃崀第国,“他们武器装备很简易,对于他们的维护并不需要太多的机械技巧……他们不懂如何使用护身盔甲以及护胫甲,并且士兵只佩戴头盔,但在作战时对于头部往往没有防护……他们穿着亚麻和皮革的裤子。他们几乎不使用马匹……他们是经验丰富的步兵,徒步作战也是他们民族所惯用的作战模式。他们也没有装备弓箭、投石器以及其他的远距离攻击武器……”如此,在没有太多可以依靠的军事装备的情况下,叱咤疆场的统帅只能通过战术创新和战场变通来取得胜利,其指挥和战斗艺术在一定程度上就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性因素,也成为最能体现战斗英雄英勇智慧形象的方面。

二、史诗中军事要素在塑造英雄形象方面的体现

尼伯龙宝物是一批巨大的财富,作为史诗冲突的核心,矛盾各方通过各种策略力图获得这一在封建宫廷中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使其成为封建统治的基础。争夺尼伯龙宝物的斗争实际也就成为封建王侯争权夺势的斗争的具体表现。根据史诗叙述,英雄西格夫里特是尼伯龙宝物的拥有者,在晋升骑士后,胸怀凌云壮志的他没有顶替父王西格蒙特登极加冕,而是彰显忠心,只有在保卫国土时才挺身而出,行使作为尼伯龙国君主的职责。同时,西格夫里特不依靠出身门第,敢于迎接挑战,前往勃崀第国迎娶美丽的克里姆希尔德公主。作者通过安排行军、与撒克逊人的大战、智胜冰岛国女王及随队外出狩猎被害等史诗情节展开叙事,书写英雄在战争中付出辛劳,历经艰难险阻,赢得了崇高荣誉。史诗作者从行军、人员编成、武器装备、训练、战术安排、军团纪律和军人性格等角度,综合各军事作战因素,成功塑造了西格夫里特这一日耳曼民族英雄形象。

第一,史诗中着力表现英雄西格夫里特的行军组织能力的有两次。其一便是与撒克逊136人的战争,他针对大批前来迎战的敌国勇士,采取军团作战的策略。

远征大军终于踏上敌国撒克逊的边境\/在这次大战中,撒克逊的兵力惨遭摧毁\/西格夫里特命令,辎重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