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DialogismandCounterpointinTheCastle王晶晶
WangJingjing
【内容摘要】巴赫金借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分析,最早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在卡夫卡的小说《城堡》中,也具有这种对话性及其所体现的复调特征。小说中局限的叙述视点和人物对话使其具有无穷阐释性,对话和小说荒诞现实的相互作用让情节与典型成了附庸,小说的复调特征实践了作家解释世界的可能。
【关键词】《城堡》;对话性;叙述视点;荒诞
英国大诗人奥登曾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在20世纪,弗兰茨·卡夫卡可以说是最早感受到20世纪时代精神特征的人,也是最早传达出这种特征的先知。他的长篇小说《城堡》自问世以来,评论界莫衷一是,引发了评论的大热潮,评论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主要的论点和角度也不下十几种,并且常常相互矛盾。关于其在世界范围内研究的历史,几乎成为20世纪人文思潮变迁的一个缩影。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们多是从《城堡》的叙事框架,即或把它看成是一个寓言,或是一个总体性的象征结构来进行阐释的。如果按照美国评论家库楚斯的观点,可以把《城堡》按叙事方式和时间演变上分为两个部分,前三章是一个部分,在叙事方式上主要由情节段构成;后十七章是另一个部分,主要由人物对话构成,那么,《城堡》的主要叙事在前三章就已经完成,后十七章被不可避免地忽略了。而从篇幅上说,由对话构成绝对中心位置的后十七章才是小说的主体。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卡夫卡写这么多的人物对话,为什么除了对话外小说几乎再没有什么情节进展呢?
因此,在今天我们有必要在这一问题上做出一些阐释,对卡夫卡小说《城堡》的后十七章做一点探讨。
一
从小说结构上看,《城堡》第四章至二十章基本由小说的主人公K.与酒店的老板娘、村长、学校男教师、弗丽达及奥尔嘉等人的对话构成。无论K.还是其他人物的话都长篇累牍,不断重复,不断自我辩白又自我消解。而主人公K.在众多人物的对话中形象越来越模糊,仅仅成为小说众多形象中的一个,被淹没在人物的对话之中了。至此,小说的情节已经很难再深入地开展下去,小说中的人物依靠他们自身的话语开始摆脱小说叙述者的控制,成为自我陈述的主体,而小说中的K.不再在小说中处于绝对主体的地位,他与其他人物互为主体,又相互消解。并且每一种声音都呈现出了一种合理存在的生命境遇。卡夫卡在小说中辨免了作者的主观声音,进而读者无从辨别作者的价值立场和道德判断,小说呈现出一种“众生喧哗”的对话性。这让我们想到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借由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话语的分析,俄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指的正是众声喧哗的对话特征:“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的声音组成的真正的复调。”巴赫金把小说分为两种诗学类型,一种是独白小说,这种小说是作者对描写对象的单方面规定,这里只有一个声音,即作者的声音,所有主人公的心理和行为都被纳入到作者的意识,在全知全能的作者那里得到说明,比如托尔斯泰的小说。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复调小说,复调小说中作者所创造的“恰似歌德的普罗米修斯,他创造出来的不是无声的奴隶(如宙斯的创造),而是自由的人,这自由的人能同自己的创造者并肩而立,能够不同意创造者的意见,甚至能反抗他的意见”。在卡夫卡小说《城堡》中也具有这种对话性以及对话中所体现的复调特征。
二
卡夫卡的思想和创作明显受到巴赫金复调小说理论的主要分析对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影响。卡夫卡曾在给女友的信中写到“我认为与我有血亲关系的四人——格里尔帕策,陀思妥耶夫斯基,克莱斯特,福楼拜”。意大利评论家热那多·波吉奥里甚至说“卡夫卡的精神带上一种宿命论的神秘感,也只有这种宿命论的神秘感可以解释卡夫卡的精神。这是一种比书卷更有价值的精神,它在我们的时代之前不可能产生,因为它是由一个伟大的现代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幻想以无性生殖的方式生育出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卡夫卡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种血亲关系也包含巴赫金所谓的对话性和复调结构,并以新的生命力呈现出新的形态和意义。
在巴赫金的理论中,复调的基本细胞就是主人公的独立性,是“复调构思条件下的主人公及其声音的相对自由和独立性”,小说并不是在作者全知全能的叙述视点和统一意识之下,人物具有独立于作者的声音和意识。我们先来看一下《城堡》中的小说叙述视点问题。
在卡夫卡的小说《城堡》的前三章,也是推动主要小说情节发展的前三章,小说是以主人公K.的视角来叙述的。比如在小说的开头一段,也是涉及小说最重要的意象“城堡”时,小说是这样描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