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空间·边缘·对话> 第3章 《耶路撒冷之鸽》——失落的家园信仰(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章 《耶路撒冷之鸽》——失落的家园信仰(2)(3 / 3)

土地的特殊关系所确立的奋斗目标的实现,拥有土地是否意味着这个流浪民族历史的终结?

也许这些疑问的解密涉及对“爱”的内涵的重新阐释,不管宗教的还是文学的。事实上,这也正是历经数次中东战争后的本土作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不仅有沙莱夫家族茨鲁亚·沙莱夫、阿玛丽亚·卡哈娜—卡蒙等女性作家的性爱、家庭视角;约瑟夫·阿格农本土与欧洲、传统与现代混合的多元文化阐释;更有小说家大卫·格罗斯曼、亚伯拉罕·耶和书亚、阿摩司·奥兹的小说进行“爱”的主题探索。从犹太人与欧洲人的关系,到犹太人与阿拉伯人的关系,再到犹太民族内部来源地族群关系等,一致认同“爱”的精神辐射就是和平的唯一希望。《耶路撒冷之鸽》对爱恨情仇的态度,从劳费尔医生、门德尔松医生和建筑商门苏拉姆身上得到了榜样性的体现。从中的启示是漂泊者想家——回家固然属情理所致,但回家的方式同样很重要,圣经传统所宣教的占领方式,最终得到的必然不是想要的家园——“一个能让你安身,能给你提供保护,能使你复活的家。一个在你建造它的同时也会建造你自己的家,一个会让你们相互感恩,会让你们彼此治愈的家。”关键是在重建家园的同时首先要完成精神重塑,从而全面调适土地情结、房子情结和自闭的格托(Ghetto)意识等家园信仰的激进态度,只有找到解决争端的正确途径,才能找到寻找自我的精神家园,进而重建自我的文化身份。

作者简介:陈召荣,男,甘肃张掖人,西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生导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