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大国游戏:读完春秋,就懂了当下> 第17章 鲁郑易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章 鲁郑易地(1 / 2)

《春秋》是孔子先生编的,左丘明为了解释《春秋》又写了一本《左传》,但左传不是唯一的解释性文件,还有一个很著名的解释文件叫《公羊传》,据说是孔子的学生子夏写的,子夏又口传给了公羊高,最后传到了公羊高的玄孙公羊寿手里,由公羊寿抄在了竹片上。所以称为公羊传。

这本公羊传不干别的,专门揣摩孔子先生为什么这样写。

公羊传这样解释孔老师的这段记录,具体来说,是解释孔老师为什么用“及”这个字。

《公羊传》说,及就是与的意思。“会”,“及”,“暨”都有“与”的意思,为什么有的地方用会,有的地方用及,有的地方用“暨”呢?这是因为“会”就是平常聚会,“及”是很急切的参加,“暨”是迫于形势必须要参加,这里用“及”,表示鲁国迫切想与邾国搞好关系。

这个分析是靠谱的,鲁隐公确实是急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以便他在国内站稳脚跟。

在与邾国巩固传统友谊的同时,鲁隐公积极与宋国讲和,考验到仲子就是宋武公的女儿,这样的外交也利于拉扰国内的亲太子派。

第二年的春天,鲁隐公又与戎人在潜碰了个头,并于秋天与戎人在唐结盟,戎人是欠发达地区的少数民族,为中原各国所排斥,而且还喜欢打打杀杀,儒家子弟认为,鲁隐公的行为十分冒险,会面是戎人提出来的,时间地点也是戎人定的。而一个国君要去见另外的诸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有智慧的人替他谋划,讲信义的人负责实施,国内还需要有仁德的人守国。可鲁隐公没有这三种人,还敢跑去跟戎人搞见面会,能安全回来应该烧高香。

鲁隐公不是不懂这些道理,可他依然去了,可见他急于在外交上展现一国国君的独特风采。

这一年,鲁隐公还把女儿嫁到了纪国。

不能不说鲁隐公是十分努力的,他试图通过国际社会的认可来获得国人的尊重,但大家应该也看出来了,他结交的国家,除了宋国之外,都是邾国,纪国这样的小国,还有戎人这样不太上档次的国家。跟这样的小国家搞外交关系,除了在联合国开大会吵架时派点用场,并无助于提高他的国际声望。

到了隐公四年,还有鲁国大夫不听招呼,私自带兵参与围郑抢粮行动,这说明,鲁隐公的外交策略并不太成功。

国内贵族的不合作,成了鲁隐公的隐疾,他急需找到一个突破口,建立国君形象,树立国君权威。

这个东西,姬寤生可以给他。

易地

公元前717年,郑宋大战第二年的春天。郑国的使者来到了鲁国,向鲁隐公传递了和好的信息,《春秋》的原话是这样的:郑人来渝平。

渝在古语中是变的意思,平是和解的意思。

史书用平,不用盟,说明这不是一次结盟,而仅仅是郑国的一次破冰之旅。用现在的外交语言可以这样解释:鲁郑双方举行了大使级的会谈,两国大使就郑鲁关系进行了交谈,双方加强了认识,尤其是消除了历史上的一些遗留问题,也就是有关鲁隐公受俘于郑的一些误会,郑国取得了鲁国的谅解,鲁国也愿意忘记历史上的不快,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开创新型的鲁郑关系。

可以说,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破冰之旅。

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突破,是因为郑国及时把握住了鲁国高层的新动态。自从去年鲁国拒绝宋国求救之后,鲁宋关系开始破裂,鲁隐公忿恨宋国不尊重鲁国,正欲结交郑国。而更重要的是,郑国提了一个让鲁国十分感兴趣的建议。

郑国建议用自己的枋地交换鲁国的许地。

枋地在泰山附近。泰山高耸入云,是中国政治第一山,中国的帝王自认受命于天,把到泰山祭祀看成是向领导汇报工作。数十年前,周宣王就曾经祭祀过泰山,而当时的上卿郑桓公因为陪同天子祭祀,获得了这块枋地做为上山前的汤沐邑。所谓汤沐就是洗澡。天子祭泰山,要是随同人员一身臭哄哄的,那工作报告上天可是不会批的。

这块地在泰山脚下,位于鲁国的国境之内,自从郑桓公上回跟着周宣王去那里洗过一次澡,以后就再没去过。

相反,许田在河南,它比较靠近郑国,是鲁国的汤沐邑,是鲁国国君进京朝见天子时的洗澡地,有点类似今天的驻京办。当然,鲁国好多年没到洛邑去朝见天子,这块地皮也空了很多年。

于是,郑国建议,与其让两块地空着,不如咱们交换一下。大家以后管理起来也方便。鲁国迟疑了一下,表示这个问题不太好处理。因为许田还有鲁国祖先周公的庙。要是换了地,以后怎么去祭祀周公?

这个不是问题,郑国使者笑了。

“这好办,我们在许田祭祀周公好了。”

虽然郑鲁都姓姬,都是周文王的后代,但毕竟鲁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四子周公,而郑国的祖先是周文王的次子周武王。这个家早在三百年前就分了。郑国跑去祭祀周公,这算怎么回事?

接下来,郑国的建议更让鲁国人吃了一惊:“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