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胡雪岩官商智慧全集> 第16章权重如山,财流如水(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章权重如山,财流如水(1)(1 / 3)

胡雪岩的成功并不仅仅在于把生意的规模做大到极致,更在于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这才使他得到百姓长久的认可。胡雪岩认为发了财就应该做好事,就好比每天吃饭一样是例行公事。

守护杭州城:危难之际,分辨真英雄假豪杰

一个道德完善的人,总是能够按照完美的谨慎、严格的正义和恰当的仁慈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因为这是生命本身对他的要求,也是他在道德规范面前必需的选择。

很多人非常了解道德的准则,但在实际行动中却不能很好地贯彻。因为人的感情冲动会促使或者诱惑他不自觉地去违背那些准则。不管你对这些道德准则多么了解,若不能实现有效的自我控制,毫无疑问你将无法将之付诸行动。所以,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一颗清醒冷静的心灵,按照道德的要求塑造自己的模样,实现有效地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

王有龄在就任浙江巡抚之前,杭州城就曾遭到太平军围攻过,临危受命,加上太平军和清军的拉锯战,使得杭州城里一片萧条,可谓正好拣了个烂摊子。

当江南大营遭到击溃时,何桂清不顾百姓的死活,断然逃出了常州,太平军趁机再次对杭州展开了围攻,这不仅惹起百姓的愤怒,还招惹如潮般弹劾的奏章,同何桂清走得很近的王有龄也难逃被指责、揭发。很快,何桂清便被革职缉拿。

没有了靠山,王有龄把希望放在了胡雪岩的身上,像他讨教如何加强杭州防务的办法。胡雪岩把司马松关于在城与江之间建斜坡以保粮路的想法告诉了王有龄。为此,便把瑞昌和司马松召集起来,共同商讨大计。

但是这个主意遭到瑞昌的反对。他认为这项工程是费时、费力、费钱,过于劳民伤财。在这样的非常时期是不可采取的。

瑞昌正好说出了王有龄的担忧,他怕路还没修好,杭州城就已经沦陷,岂不是白白浪费掉人力物力,就没有采纳司马松的建议。

虽然王有龄没有同意,但是司马松还是坚持自己的意见,他认为,粮草是根本,即便杭州城以后被太平军袭击,保住粮食,就算等待救援,也是能够维持一段时间的。司马松见王有龄还是没有松口,便又提出了另外一个建议,那就是放开城门,让百姓们逃出这个危城。这样的话,军兵们粮食也可以多撑一段时间。

瑞昌听到此建议,立马反驳,他担心奸细因此混进城内来。而王有龄身为父母官,又不想让自己的百姓背井离乡。

最终,司马松提的意见都被否决了。胡雪岩大感遗憾,但自己始终是官场之外的人,不便于插手。虽然没有听从司马松的建议,王有龄对于粮食的问题还是考虑了。于是委任胡雪岩当粮道道台这一官职。本无意做官的胡雪岩,曾多次拒绝王有龄的保举,但是到了这个危难的时刻,不能脱身而出,这个官是不想做也一定要做。

胡雪岩一上任,就倾自己的所能帮助杭州城购买粮食。随着太平军的节节逼近,杭州城很快便要被围实。胡雪岩劝王有龄赶紧离开杭州,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之前何桂清的事件摆在那里,王有龄就算有心也没有胆子。为了安抚属下的人,王有龄还不让自己的妻儿先撤离。胡雪岩虽然有些痛心,但是对王有龄的举动非常钦佩和感动,表示要和王有龄同进退,共生死。

王有龄听后,也为有这样的兄弟而欣慰。但是他并没有让胡雪岩留在杭州城,而是劝说其离开,只要这样才能拯救杭州。他说,粮食是守住一个城的关键所在,一旦断了粮,也就失了城,所以胡雪岩要想尽办法去筹集粮食。王有龄甚至把胡雪岩比做《赵氏托孤》中的程婴,希望他能担起此重任来。

胡雪岩深知,这是一份责任,是无法推卸的,所以义不容辞的前往上海,为杭州城筹粮。连他的妻子陆氏在胡雪岩离开的时候,都带头为百姓施粥。

人的一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苦难和绝境,有的人可能会被危难来临之际的气场所吓倒,殊不知,勇敢面对,那将会是你精神、乃至整个人生的成长。也只有在危难之际,才能分辨出谁是真英雄,谁是假豪杰。

在没有面对诱惑的时候,按照谨慎、正义和合宜的仁慈的要求行事,并不显得多么高尚。只有在面临危难时审时度势、量力而行;在面临威胁时仍然诚挚地按照正义的规范行事,不理睬那些使我们违反道德规范的诱人利益,也不理会那些可以激怒我们的种种伤害;在被小人忘恩负义或者恩将仇报时还坚持自己的慈悲之情,这才真正属于最高尚的品质和美德。

开办药号:赚了钱就要做善事

在中国社会中,士农工商,商人的社会地位一直比较低。商人手中的大笔钱财,在大多数人看来,是通过投机取巧获得的,而不是像农民一样勤勤恳恳劳作创造的。所以对商人总是采用警惕与鄙夷的态度。

胡雪岩生活的年代,身为商人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地位,买官入仕途是一条路,但是这种方法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在百姓心中的形象。百姓对商人的成见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认为商人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