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博士提出,适度明亮的光线可以激发人们的行为冲动,调动人们行为的潜意识。也因此,为了激起人们冲动的购买欲,商家从不吝惜照明的费用。一般来讲,灯光与音乐是商场里惯用的方法。明快的灯光可以增加消费者的购物热情,提高精神的兴奋度,增强了消费者的购买冲动。
或许很多的消费者会经常发现,在商场最重要的返券打折时段,播放的都是节奏感非常强的音乐,而在周一到周五的上午,一般播放比较舒缓的音乐,因为这个时间段的客流量比较少。同时商家还会采取一定的手段,比如在货筐里,任由消费者自己去翻拣,反倒被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其实这里面的价格并不比挂在衣架上的便宜。这就是一种典型的气氛营造。消费者的随众心理被商家利用得淋漓尽致。
此外,商家也会通过商品组合吊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很多情况下,一个单件装饰品卖不出去,但商家把若干个装饰品连同家具摆放在一起,其实这就是要营造出一种气氛,让消费者产生购买的冲动。可见,商品代表了一种生活方式,对消费者的诱惑力更大。在这种独特的环境和时间段内,消费者在热烈气氛的推动下,就会忽视掉商品本身的价值,而为了追求商品所包含的生活方式,而不惜重金作出冲动购买的决定,这就是冲动型消费。
冲动型消费的类型一般分为纯冲动型、刺激冲动型、计划冲动型三种。
1.纯冲动型。这是指顾客事先完全无购买愿望,没有经过正常的消费决策过程,临时决定购买。人们购买时完全背离对商品和商标的正常选择,是一种突发性的行为,出于心理反应或情感冲动而“心血来潮”或“一时兴起”,或是“求变化”、“图新奇”。
2.刺激冲动型。顾客在购物现场见到某种产品或某些营业推广、广告宣传,提示或激起顾客尚未满足的消费需求,从而引起消费欲望决定购买,其实这是购物现场刺激的结果。
3.计划冲动型。顾客具有某种购买需求,但没有确定购买时间和地点。比如得知某超市要让利销售,专门到该超市购物,但没有具体的购物清单,也因而买“便宜货”是有计划的,买何种“便宜货”则是冲动的。
在快速消费品领域,消费冲动表现得比较明显。而房子属于耐用消费品,购房者经过了相当长时间的信息收集,心理上比较“倦怠”,而且形成了“信息过载”,他们本质上是不愿意作出决策的。这对购房者来说太复杂了,最后可能就是售楼人员的一句话,使购房者最终下了决心。
事实上,具有冲动消费的不仅仅是男性,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冲动消费的倾向。冲动消费涵盖了各类人群,需要指出的是,众多新婚夫妇最易冲动购物。因为这一部分消费者往往更没有消费计划,消费冲动行为较多。在消费者最容易冲动购物的商品类别上,男女是有区别的,男性一般青睐新发明、高技术的产品,而女性在服装鞋帽上很难克制自己的消费欲望。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消费者在某种急切的购买心理支配下,仅凭直观感觉与情绪购买商品的行为在经济生活中经常被商家利用。其实,这是消费生活中的不理性造成的。作为消费者在你购买商品之前你应该先问自己,你所要买的商品是否具有使用价值,不使用的商品多花一毛钱其实也是浪费。
人多的地方未必有好东西——羊群效应
一位社会学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人是一种群居性的动物,也因此人们在生活中总会有意无意地表现出随波逐流的形态出来。其实,这句话来形容经济生活中人们的消费行为是再合适不过了。现实中,很多男人的消费行为总是容易受到别人消费行为的影响。其实这也就是经济学上的“羊群效应”。
羊群是一种很散乱的组织,平时在一起也是盲目地左冲右撞,不过一旦有一只头羊动起来,其他的羊也会不假思索地随之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他们可能有狼或者不远处有更好的草。因此现实中“羊群效应”被人们比喻成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也被称为“从众效应”。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最初是心理学家对人类行为研究所作的总结,不过,现在已广泛地被经济学家用于研究人的经济行为,尤其是人类的消费行为。“羊群效应”常用来描述经济个体的从众跟风心理。比如,购物时喜欢到人多的商店;选择旅游点时,偏向热点城市和热点线路;选择品牌时,偏向那些市场占有率高的品牌。“羊群效应”往往是双向的,其实,这就是所谓“坏”榜样和“好”榜样所起的影响。不过,从动态上看,“羊群效应”最终会使少数成为主流。
在日常的消费中,“羊群效应”也表现得尤为明显。现实中很多人,特别是很多未婚男人喜欢与朋友一起结伴购物,因为朋友之间的眼光更接近,购物更加有乐趣。不过,在选择购物的伙伴时,最好挑一些与自己的消费能力同层次的朋友,而反之,与消费能力高于自己或低于自己的伙伴一起购物,都会受到“羊群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