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懂经济学的男人更成功> 第27章 聚拢男人的人脉基金——社交中的经济学(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 聚拢男人的人脉基金——社交中的经济学(1)(3 / 3)

自己的短板和自己的长项,有优点也有缺点。一项事业的成功,往往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形成互补,才能处理好各方面的事情。这就决定了能互补的人之间容易互相需要,互相喜欢。如比尔·盖茨与鲍尔默的配合。

不过,遗憾的是人们常常受接触频率的高低性、方位的邻近性和意趣的投合性影响,使人际交往的领域倾向狭窄。其实,现实中决定交往对象范围的主要因素,应该是“需要的互补性”,也因此,为了通过交往去获得“互补”的最大效益,我们应当打破各种无形的界限,根据自己事业和生活求进步的需要,积极参加相应的交往活动,主动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交往对象。这也正是“人事关系上的乘法”。

也因此,如果你发现自己某方面个性有缺陷而又对某人这方面的良好个性十分羡慕和敬佩的话,那么你可以而且应当主动找他谈谈,如果你觉得自己与某人的长短之处正好互补的话,可以通过推心置腹的交往来各取其长,补己所短。这也就是人际中的取长补短,达到“1+1>2”的效果。

经济学指导你的生活:

互补效应,是一种优势的组合,其作用是使优势得到强化,使劣势得到削弱甚至消除。优势互补,扬长避短,达到资源的最大化的利用,一直是市场经济中人们的一个重要的追求。这种效应在社会生活中被用于优化组合,提升自身的实力。

尽量满足对方的需要——弗里德曼定律

一位社会哲学家曾经这样说道:“人是一种相互满足的动物。”确实,相互的满足构成了社会,也构成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团体。相互满足也成为了现实人们交往的一个重要的原则,也因此,满足对方的需要成为了很多男人的座右铭。其实这就是经济上的弗里德曼定律。

释迦牟尼曾经问弟子:“我给你一滴水,怎样才能让它不干?”弟子们答不上来。

释迦牟尼说:“融入大海。”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生存,进而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掀起滔天巨浪。同样一个人也只有融入集体才能更好地成长。

美国心理学家N.W.弗里德曼在研究人们交往过程中的取信程度时发现:当一个人的需要可以满足另一个人的需要时,两人就趋于互相喜欢。后来人们把它称为“弗里德曼定律”。

在18世纪曾出现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也是市场经济理论的鼻祖,这就是亚当·斯密。亚当·斯密发现了个人利益是每一个人的利益。在亚当·斯密之前,经济上是重商主义。而亚当·斯密赞同的是随着商品经济高度发展,重商主义的经济发展观已经与社会经济不相适应。亚当·斯密提出自由经济,明确指出了政府不要直接去搞经济,让每个人根据他们自己的利益,去决定怎么生产、生产什么、为谁生产,反而有利于资源的配置。亚当·斯密认为正因为个人利益是每个人的,而不是某一个人的,也因此任何一个人都只有去满足他人的个人利益,才能获得自己的个人利益。在经济生活中,有利益与利益的相互补充,才会有需要与需要的相互满足。

从马斯洛的自我满足理论中,我们了解到人是有感情的,因为人是有需要的。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就会感到快乐;而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人就会感到痛苦。从某种角度上来讲,需要和理由是影响一个人表层行为的两个最重要的心理因素。我们如果想要弄清一个人的表层行为,就必须从这两个因素出发,了解这种行为要满足什么样的需要和个人选择这种行为的理由是什么。因此,现实中要想提高自己在社交中的说服力,你就必须探寻人的深层欲求,找出人们的需要和满足需要的方法,让对方相信,你现在就可以满足他的需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满足别人的需要也是一种投资。

格林维尔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一家食品店,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存在而且已出名了。格林维尔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够发展得更加壮大。

一天晚上,格林维尔在店里收拾,第二天他将和妻子一起去度假。他打算早早地关上店门,以便为度假作准备。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年轻人,面黄肌瘦、衣衫褴褛、双眼深陷,是一个典型的流浪汉。

格林维尔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走了出去,对那个年轻人说道:“小伙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年轻人略带点腼腆地问道:“这里是格林维尔食品店吗?”他说话时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味。“是的。”年轻人更加腼腆了,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是从墨西哥来找工作的,可是整整两个月了,我仍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父亲年轻时也来过美国,他告诉我,他在你的店里买过东西。哦,就是这顶帽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