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生活要懂点经济学> 第35章 房价经济学:用有“色”眼睛看房价 (3)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5章 房价经济学:用有“色”眼睛看房价 (3)(1 / 3)

一生的辛苦劳作,却连一套商品房都挣不到。当然,还会有很多种选择,比如:改买新房为买二手房,或者租房,但租房难以解决人户分离等一系列问题;努力进取,争取到更高的收入;等待更为有效的公积金制度的出台,或者迁徙到房价比较低廉的地方去生活。

那么,在房价发生大幅度的回落以后,这个普通之家这种算不上奢侈的住房梦想,有可能会成为现实吗?恐怕仍然前景叵测。市场普适的是“钞票规则”,出价高者得之,如果有100套商品房,而以能够支付的金钱多寡来衡量,这对夫妻排在第101位。用万科董事长王石的话来说,那就是“因为大部分房子被富人买走,所以房价才高。但是富人为什么要买那么多房子?不买房子,他们买什么?”

房价之所以发生回落现象,无非是由于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价格回落未导致购房者信心的崩溃,这时,排在这对夫妻之前的那100位购房者中,说不定反而有因此多买几套房的,使得这对夫妻的住房梦雪上加霜;另一种是价格回落使得购房者信心崩溃,这时,恐怕这对中等收入水平的夫妻,看到比自己更为富裕者都不敢来购房之时,购房的信心也会因此而动摇。

那么,这是否说明,这对夫妇永远不可能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住房?或许他们只有两种希望:一是各级政府力推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二是各级政府采取相关政策严格限制高收入阶层过多地购买商品房。

然而,真正的穷人是永远不可能买得起房子的,这在当今中国可以说是一条“真理”。让穷人有房住是政府需要考虑的问题,但也不是“买卖”,因为不管多少钱,在现实状态下,能够买得房的依然是那些有权或者有钱之人,普通的老百姓是买不起的。

为什么会出现炒房行为?

中国的房产市场这些年来一直热闹非凡,通过炒房而大发横财者数之不尽。

由于房价的急速上涨率过大,远远超过了合理的区间,2004年全国大中城市新建房平均销售价格上涨14.4%,其中商品住宅上涨15.2%,大大超过了8%的极限速度,利益驱使造就了炒房大军,现在连普通的市井居民也加入到了炒房之列当中,使得房价开始居高不下,引起了房地产市场的恶性循环。

可以毫不客气的讲,我国的城市房地产泡沫在2004年已经出现,它的显著特点是:购房不是为了居住而是投资;M2\/GDP的比率,2004年这个比率已经达到185%,远远高于70%的国际水平;住房收入比,2004年我国的大中城市居民的平均房价收入比高达14.65,位居世界之冠。

而深圳的炒房之风更是到了炽热化的程度,购房者对于“茶水费”问题尤为深恶痛绝。“茶水费”收取最低1万元,最高的竟然达到了20万元,一般都在5万~8万元的范围之内。

可以说,每一次的房贷新政公布于市以后,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够找出其中的一些破绽,炒房者更是能够轻轻松松地找到对策。如果我们把房市跟车市联系起来思考,会是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情:既能够回答炒家为什么炒房不炒车,同时还可疏理我国房市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为更好地解决房市问题找到合适的方法。

我国住房供应的结构性矛盾主要发生在各个大中型城市之中。房价高企、炒房现象几乎都发生在大中城市。在大中城市,房子和车子都是公众的生活必需品。理清楚这一点之后,将炒房和炒车现象进行对比、分析便会变得很有意义,而炒家为什么选择炒房而不炒车的原因也就会因此而变得简单起来:

一是因为车市乃是属于买方的市场,丰富的市场供给往往会令炒车者根本无机可乘,也就没有多大的利润可图。炒家也许可以把某一款式车辆炒到天价(能够操纵全部款式车辆价格的炒家,理论上在竞争激烈的车市不可能存在),但那样做的后果只有一个:购车者将抛弃这种款式车,转而购买其他款式车辆——这是由竞争性市场特性所决定的。如果房市的市场化步伐能够再大一些,从土地拍卖到最后销售都能遵循市场规律,房市能够从卖方市场转化为买方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住房供给,那么炒房者自然会与炒车者的命运同样悲惨。但是,想要把房市变成买方市场,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这便是炒房行为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二是基于城市交通资源的稀缺性问题,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的人们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够有车,这种愿望是脱离现实的;而且政府提供了比较便利的公共交通体系,没有必要人手一车。炒车者如果入场炒车,自然缺乏了他们期待的市场需求。房市也不例外,世界上也没有哪个大中城市,可以宣称城市中的居民个个都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只要政府能保证在当地工作生活的人,有居住的权利,足矣。换而言之,政府如果要打击炒房行为,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完善的规划,构建类似廉租房之类的住房保障机制,从而让处于各种层次和收入的城市居民能够“对号入座”,只需要将剩下的高收入阶层交给市场。

一部分国内资金倾向于炒房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