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生活要懂点经济学> 第19章 情感经济学:酸甜苦辣味俱全 (1)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9章 情感经济学:酸甜苦辣味俱全 (1)(1 / 3)

俄罗斯曾做过一个调查,那些因为爱情而结合的夫妻,80%后来都感觉不幸福,反倒那些因为功利的原因而结婚的夫妻,感觉幸福的比例大大超过那些因为爱情而结婚的夫妻。这里的功利,并不是指功名利禄,而是指爱情所必须的物质基础。我国有一句俗语“米面夫妻”,也是说夫妻关系首先是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

情感是一种复杂的事物,如果要计算它的复杂程度,恐怕也是一道无解的数学题。情感无处不在,生活因为有了情感而变更加多姿多彩。但是,无论和情感有多么亲密的接触,人们却始终无法揭开情感神秘的面纱。

一提到经济学,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就是钱,是计算与权衡。许多人都不愿意把情感和金钱甚至是交易联系在一起。当然,爱情婚姻是神圣的,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份美好的情感。但是,由于情感本身存在复杂性以及人们自身追求情感的盲目性,人们往往不能处理好情感问题。比如,初恋的成功率往往很低,人们往往不是爱得不够,就是爱得过火。

经济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研究情感经济学有利于通过合理的经济活动在最大程度上改善情感状况,获得尽可能多的收益。我们不曾停止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同样,我们更希望在情感中获得最大的利益,那就是——快乐。

为什么人类会有男人和女人?

从性别的角度区分,可以将人分为男人和女人,但是你有没有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人类为什么会有男人和女人的区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这种区分又存在哪些优势呢?

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是依赖于人类的遗传本能,而人类的遗传又是依靠男人和女人共同完成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神话”表达了中国古代母系文化与父系文化的关系,那就是“伏羲与女娲兄妹成婚”的神话,其中伏羲是中国文化的“父祖”,而女娲则是中国文化的“母祖”。对于这个神话的理解,直接反映出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构成的理解,而人类男人和女人的关系,也直接反映了人类的自然遗传特性。

性别差异在整个生物界普遍存在,并非为人类独有,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性别被定义为基因的重组,即来自两个以上个体的遗传物质的融合。人类繁衍至今已不止几十代,性别的出现必定是一种合理的现象,有性生殖也必定有它的优势所在。

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有性生殖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在抵御寄生者危害方面。在自然界中,很多生命体体内存在寄生者,而寄生者大多对寄主造成很大伤害,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在这种情况下,有性生殖的繁衍方法能够帮助寄主更有效地抵御寄生者的危害。假设寄生者有A1、A2两种基因,宿主有B1、B2两种基因,具有B1基因的宿主只能抵御具有A1基因的寄生者,而具有B2基因的宿主只能抵御具有A2基因的寄生者,那么,当宿主群体中B1基因较多时,A2型寄生者就比较有利,从而使得A2型寄生者数量增加,但是当A2型寄生者数量较多时,B2型宿主又会比较有利,所以B2型宿主又变为多数,如此反复循环。在这个循环的过程中,如果宿主采用有性生殖的繁殖方式,对寄生者的变化反应就会比较快,从而增加其生存概率,也就是这种生殖方式带来的收益。因为有性繁殖带来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带来丰富的变异,从而有能力接受生存挑战。举个通俗的例子,如果把繁衍方式比做抽奖,那么单性生殖就好比只买了一张彩票,然后复印多次,但复印得再多也不能增加中奖概率,但有性生殖却好比买了许多不同号码的彩票,显然其中奖概率会大大增加。

其次,有性生殖中基因重组产生的丰富变异有利于增强子代适应自然选择的能力。有性生殖能促进有利变异在种群中的传播,从收益的角度看,其收益远远大于无性生殖。如果一个物种有两个个体在不同位点发生了有利变异,在无性生殖的种群内,这两个变异体必将竞争,直到一个消灭为止。但在有性生殖的种群里,通过两性交配与基因重组,可以使这两个有利的变异同时进入一个子代的基因组中,并在种群中传播。有性生殖物种的生活周期中都有二倍体阶段,二倍体的物种每一个基因都有两份,有一份在机能上处于备用状态,如果这个备用基因发生突变,通过自发的重复和有性生殖中的遗传重组,可以使新基因与原有基因先后排列,从而产生一个新的基因,二倍体物种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使基因组不断丰富。有性生殖大大加快了进化的速度,现存150余万种生物中,从低等细菌到高等动植物,通过有性生殖进行繁衍的种类已达到93%以上。

从低等细菌到高等哺乳类动物之间的很多生物,都同时存在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两种繁衍方式,但通常无性生殖的物种存在时间都比较短,这说明无性生殖在短期有利,但从长远来看却容易灭绝,而有性生殖从长远来看则更加有利。有一种兼具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鱼类,其有性生殖后代抵御寄生虫的能力要比无性生殖的后代强,而且出现变异越多,越不容易感染,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