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读零零>>小验方,大疗效> 第22章 神经精神性疾病(2)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2章 神经精神性疾病(2)(1 / 3)

【随症加减】痛甚者加全蝎、蜈蚣;挟痰者加陈皮、半夏;头痛且晕加白芍、郁金。

【注意】服药期间禁服其他药物。

【方药解析】本方由龙胆泻肝汤去山栀、甘草,加川芎、赤芍、菊花而成。方中“木通”应该用毛茛科木通(川木通),因为马兜铃科木通(关木通)可引起急性肾功能衰竭。

闪辉汤

【配方】吴茱萸、党参、当归各12克,丹参、白芍、鸡血藤各15克,益母草、钩藤各10克,大枣4枚,橘红9克,甘草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15天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功效】温中止痛,养血柔肝,明目。治疗闪辉性暗点症(暂时性不全黑蒙、眼性偏头痛)。本病发作或在左侧,或在右侧,或双侧同时出现。发作时视物模糊,象限性视野缺损或偏盲,眼前冒金花和波纹状闪动,或畏光、周身不适。随着眼部症状逐渐缓解而出现偏头痛,伴有恶心,呕吐。

【随症加减】寒重者加炮附子;手足麻木加桂枝;前额痛加白芷;眉棱骨痛加夏枯草、荆芥、防风;巅顶痛加藁本;重症者加全蝎,研末吞服。

【方药解析】

《诸病源候论·目黑候》:“目黑者,肝虚故也”。肝血不足,加之寒邪侵袭、恼怒或精神紧张,使脉络收缩,故目黑、头痛。方中吴茱萸温肝暖胃、散寒降浊又疏肝气,党参、大枣甘缓补脾,橘红活络,当归、白芍养血止痛,丹参、益母草、鸡血藤活血化瘀,解痉通络,甘草缓急止痛。本方多属辛温之品,可以驱逐寒邪,解除血管痉挛,配合补血柔肝,标本兼治,可达止痛之目的。

川芎茶调散

【配方】川芎、荆芥各12克,白芷、羌活各9克,炙甘草、防风各6克,细辛3克,薄荷18克,加清茶1撮。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疏散风邪,清利头目。治疗偏头痛。

【方药解析】川芎茶调散是治疗头痛的代表方,集风药辛温香窜于一剂,“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药可到也”说明了本方的立法意旨。川芎善治头顶及两侧头痛,羌活善治头项疼痛,白芷善治前额痛。细辛温阳止痛,薄荷用量较重,能清利头目,搜风散热,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甘草调和诸药,清茶调下,使升中有降,利于上清头目。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是经由颞骨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发生急性非化脓性炎症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面神经炎早期的病理变化是面神经管内面神经及神经鞘水肿。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面部被牵向健侧。在面肌运动及进食时诸症明显。西医治疗主要从控制炎症、减轻面神经水肿入手。面神经麻痹如恢复不完全时,常可产生瘫痪肌的挛缩、面肌痉挛或联带运动。

本病相当于中医“中风”之“中经络”病,系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中经络,引动痰湿,流窜面部,气血痹阻不通而成。治疗以祛风化痰,活血通络为主。

临床常用验方如下:

牵正膏

【配方】马钱子60克,白附子、猪牙皂各80克,樟脑15克。

【用法】上药粉碎成极细末,过100目筛,用蓖麻子油调制成稠膏状,置油膏缸中备用。先将透气医用胶带或医用胶布剪成圆形。直径约2厘米。取上药约绿豆大小,置于胶布中央,药堆取成圆形,敷贴腧穴。取穴:阳白、攒竹、太阳、四白、颧髂、迎香、地仓、颊车、大迎、牵正、完骨等穴,一般选八个腧穴敷贴。每天上午敷贴1次,次日上午更换。10天为1个疗程,一般使用1~2疗程获效。

【功效】疏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主治面神经炎。

【注意】敷贴过程中出现微痒、微痛感为“得气”现象,无须揭去药膏或中断治疗。贴药后腧穴处微红者亦不需处理,下一次治疗时适当偏离微红部位贴药即可。

【方药解析】马钱子苦寒有毒,含生物碱,主要成分为番木鳖碱(士的宁)等,士的宁兴奋脊髓神经,提高大脑皮质感觉中枢;白附子辛温有毒,《本草汇言》:“祛风痰,解风毒,善散面口风”;猪牙皂辛咸温有毒。《本经疏证》:“皂角之治,始终只在风闭”;樟脑辛热有小毒,通窍、止痛、辟秽,对皮肤黏膜有刺激作用,可改善血液循环;蓖麻油甘辛有毒,《本草纲目》:“其性善走,能开通诸窍经络,故能治偏风……口目歪斜”。诸药合用,共奏疏风除湿、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之功。采用敷贴腧穴方法,且药量较小,避免了药物内服的毒副作用。

玉屏风牵正散

【配方】黄芪180克,白术60克,防风60克,制白附子30克,僵蚕30克,全蝎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拌匀,过120目筛,常规灭菌,装瓶备用(或装胶囊),每服10克,每日早晚温水送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